越台怀古

萨都剌 〔元代〕 萨都剌

越王故国四围山,云气犹屯虎豹关。

铜兽暗随秋露泣,海鸦多背夕阳还。

一时人物风尘外,千古英雄草莽间。

日暮鹧鸪啼更急,荒台丛竹雨斑斑。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越台怀古》是元代诗人萨都剌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描绘了越王山地势险要,云雾缭绕之景;颔联感慨时过境迁,不复昔日繁华;颈联则承接上联,引发对闽越王的悼念;尾联以暮雨中越台的凄楚景象收束全篇。全诗善于暗用典故和点化前人辞句,豪迈而感慨,雄浑而苍凉,景物鲜明,寄托遥深。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越王故国(1)四围山,云气犹屯虎豹关(2)

越王古都四周环绕群山,祥云缭绕龙盘虎踞的雄关。

铜兽暗随秋露泣(3),海鸦多(4)夕阳还。

铜兽暗自随着秋露哭泣,海鸦背着夕阳返还。

一时人物(5)风尘外,千古英雄草莽间。

一时人物风尘仆仆奔波在外,千古英雄埋没在草莽间。

日暮鹧鸪啼更急,荒台丛竹雨斑斑。

日暮鹧鸪越叫越急,荒台丛竹的露水像泪滴斑斑。

注释

(1)故国:指闽越旧都。

(2)虎豹关:用《楚辞·招魂》“虎豹九关”的典故,指警卫森严的城关。

(3)铜兽暗随秋露泣: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序》歌中说金铜仙人“忆君清泪如铅水”。这里暗用其意,说宫门铜兽像是在思念故主,暗随着秋露而落泪。

(4)背:背负。

(5)一时人物:历史上叱咤一时、名垂千古的英雄人物。

创作背景

《越台怀古》本诗一名《台山怀古》,作于至元二年(1336)前后,当时诗人在福建任闽海廉访司知事。他登临越王山,看到山水形胜,以及帝王废都,怀古幽思油然而生,作下了此诗。

文学赏析

诗的首联两句写出了越王山的地理特征,这里曾经被认为是建都的风水宝地,曾经有雄伟的军事关隘,如今山势仍然雄伟,云蒸霞蔚,依旧有旧时的都城气象。这段历史使眼前的自然景色更增添了几分凝重和沧桑。

颔联用了“铜兽”的典故。铜兽是王族宫殿才能使用的装饰,而这原来高阶层地位的象征,现在倾颓在荒山野草间,令人顿起“黍离”之思。铜兽暗泣是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其实铜兽没有什么悲喜之情,真正为朝代更替、万物沧桑而心生感慨的,分明是诗人自己。“海鸦”一句,化用唐温庭筠的“蝶翎朝粉尽,鸦背夕阳多”(《春日野行》),但在意境上,比温诗更为苍凉大气。

颈联中,诗人感叹曾名盛一时的大人物,现在沦落于茫茫风尘之外;自古以来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们,也隐藏在草莽之间。“草莽”有两重含义,一是其本意,指荒野乱草;一是与朝廷相对的称谓,即民间。理解成哪一种都可以,都是指英雄人物已经没落。风尘和草莽,既是暮色里诗人所看到的越王山的实景,又暗喻越王等“一时人物”最终走向末路,化为一缕烟尘、一抔黄土,或者是一蓬乱草。不论是“一时”,还是“千古”,终究都是过眼云烟。这种世事沧桑的悲凉气氛在越台景色的烘托下表达得淋漓尽致。

尾联中提到了鹧鸪,鹧鸪的啼叫声被认为类似于“行不得也哥哥”,经常被用来暗示旅人的愁思,也被用来表达抱负得不到施展的郁郁之情,如“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此时鹧鸪的啼声,也折射出萨都剌壮志难酬的愁闷心情。“斑竹”化用娥皇、女英泪洒清竹的典故,可以想像,丛竹上是斑斑雨痕,又或是斑斑泪痕。鹧鸪声声啼叫,荒台斑斑泪竹,这种景象深沉凄凉,油然而生浓郁的沧桑之感,并且沉缅其中,难以自拔。

萨都剌一生走南闯北,创作了大量怀古题材的诗词,为后人所关注。清人李佳《左庵词话》称:“雁门诸作,多感慨苍莽之音,是咏古正格。”《越台怀古》是萨都剌写景兼怀古诗作中较著名的一首。这首缅怀闽越王的诗歌,在遣词造句上既体现了萨都剌诗歌一贯的清丽风格,同时也体现出“磊落激昂”(明毛晋《雁门集》跋)、豪放奇崛的一面。题为“怀古”,而首联、颔联和尾联都在写景,看起来只有颈联发出了对“一时人物”、“千古英雄”的感慨;但是从一开始所写闽越王故国的山川王气,到最后所述荒台斑竹,种种景物,无一不紧扣“怀古”。字面没有明写,而实际上,无论是雄关、铜兽、荒台、草莽,还是秋露、暮鸦、鹧鸪、斑竹,都在感叹着历史的沧桑、世事的变化、现实的迷茫,由眼前之景引发无尽的抚今追昔之意。

作者简介

萨都剌

萨都剌

元代诗人、画家

萨都刺(1272—1355),字天锡,号直斋,蒙古族,父因军功居雁门(今山西代县),故为雁门人。泰定进士,授翰林应奉,后出任南御史台掾、淮西宪司经历等职。弃官后隐居安庆司空山。诗多写自然景色,清新绮丽。有《雁门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