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首联交代时间,一个“催”字奠定了全诗愁闷的基调;颔联写人的活动,颈联写自然景物的变化,让人感到天气渐暖、春天将近的一丝喜悦,尾联转而写诗人想到自己身处异乡而不免悲从中来,于是邀儿子一起借酒消愁。全诗选材典型,“事”、“景”、“感”三者烘托,情由景生,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情趣,切而不泛。
天时人事(1)日相催(2),冬至阳生(3)春又来。
四时变幻,人事更替,冬至后阳气上升,春意萌动。
刺绣五纹(4)添弱线(5),吹葭六琯动浮灰(6)。
刺绣姑娘添丝加线赶做迎春的新衣,芦管吹灰则知冬至已到。
岸容(7)待腊(8)将舒柳(9),山意冲寒欲放(10)梅。
腊月到来,岸边的柳树开始舒展枝条,山中的腊梅冲破寒气傲然绽放。
云物(11)不殊(12)乡国(13)异,教儿且覆(14)掌中杯。
此地自然景物与故乡相差无几,我叫小儿干尽杯中酒,不要辜负了眼前的良辰美景。
(1)天时人事:自然界的节气和人世间的事情。天时,指自然变化的时序。人事,人世间事。
(2)日相催:逐日相催。
(3)阳生:阳气初生,古人认为到冬至那天阴气极盛而新的一线阳气刚刚产生。
(4)五纹:五色彩线。纹,一作“文”。
(5)添弱线:据史书记载,古代因冬至后白天渐长,刺绣女工每日的工作量要比前一日增加一线之工。
(6)吹葭六琯动浮灰:古代为了预测时令变化,将芦苇茎中的薄膜制成灰,放在十二乐律(分别代表一年的十二个月)的玉管内,每月节气到来,相应律管里的灰就自动飞出。葭,初生的芦苇,诗中指代芦苇内膜烧成的灰。六琯,亦作六管,指用玉制成的确定音律的律管,律管共十二支,分六律、六吕,故称。浮,一作“飞”。
(7)岸容:河岸的容貌,诗中指水边景象。
(8)待腊:待到腊月时分。腊,腊月,农历十二月。
(9)舒柳:指柳叶萌生,枝条柔和。舒,舒放,萌发。
(10)放:一作“破”。
(11)云物:本指太阳旁边云气的色彩形状,这里就是指景物。
(12)不殊:没有区别。
(13)乡国:即家乡。
(14)覆:倾,倒。
《小至》此诗作于大历元年(766年)或次年(767年),当时诗人漂泊在夔州(今四川奉节),逢冬至日,想到自己漂泊异乡,不禁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