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乡县斋书事

元好问 〔金代〕 元好问

远祖次山《舂陵引》云:‘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故子美有“兴含沧浪清’之句。

吏散公庭夜已分,寸心牢落百忧薰。

催科无政堪书考,出粟何人与佐军?

饥鼠绕床如欲语,惊乌啼月不堪闻。

扁舟未得沧浪去,惭愧舂陵老使君。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内乡县斋书事》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作于诗人临危受命上任伊始,深夜与府衙处理公务时所思所感,表现了诗人既不忍心向衣食无着的百姓催科,又深为无粟佐军、军无储粮而忧虑的矛盾痛苦的心绪。全诗词意沉郁,情调悲凉,充分反映了诗人的痛苦,真实动人。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远祖次山《舂陵引》云:‘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故子美有“兴含沧浪清’之句。

祖先元结《舂陵引》诗中说:‘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所以杜甫有“兴含沧浪清’的诗句赞美。

吏散公庭(4)夜已分(5)寸心(6)牢落(7)百忧薰(8)

待群吏从公堂渐渐散去,静悄悄已到那半夜时分,孤寂的寸心无所托寄,百种的忧愁如火蒸薰。

催科(9)无政(10)(11)书考(12),出粟何人(13)佐军(14)

催讨赋税无政绩,我无法经受官府考核的条文,只因为谁还拿得出粟米,来帮助缺粮的官军?

饥鼠绕床如欲语,惊乌啼月不堪闻。

饥饿的老鼠围绕床脚,叫吱吱就像要诉说酸辛,惊惶的乌雀啼噪月下,悲切切真令人不堪听闻。

扁舟未得沧浪(15)去,惭愧舂陵老使君(16)

扁舟一叶,我没能顺沧浪飘浮远去,深深愧对,我家舂陵老使君。

注释

(1)内乡:今河南内乡。

(2)县斋:县衙内住所。

(3)书事:书写事情。

(4)公庭:就是公堂,官府办公的地方。

(5)夜已分:前后半夜的分界,指到后半夜。

(6)寸心:即内心。心位于胸中方寸之地,因此称为寸心。

(7)牢落:孤寂、无所寄托。

(8)百忧薰:各种忧愁使人烦闷。薰,薰蒸,潮湿闷热。诗里喻烦闷。

(9)催科:催收租税的法令科条。

(10)无政:没有什么政绩。

(11)堪:经得起。

(12)书考:记录官员考核的政绩。

(13)与:介词,义同“为”。

(14)佐军:资助军队的粮饷等。

(15)沧浪:就是汉水。古人多以“沧浪”喻隐居之地。诗里是泛指隐居的江湖去处。

(16)舂陵老使君:指诗人远祖元结。元结,字次山,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官道州(今湖南道县)刺史。“到官未五十日”,上司发来的征调文书就多达二百余封。元结有感于征敛之苦,先后作《舂陵行》、《贼退示官吏》二诗,反映百姓疾苦,并直言指斥官府催租逼税,比“山贼”更残酷。舂陵,古地名,治所在今湖南宁远西北。道州即为舂陵故地。使君,古时对州府长官的称呼,这里指元结。

创作背景

《内乡县斋书事》该诗作于金哀宗正大四年(1227),诗人任内乡县令不久。当时山西、河北、山东诸路州县已被蒙军占领,全国的一切赋役全压在河南人民身上。加上水、旱、虫灾,人民苦不堪言而军队在前线与强敌对抗,没军粮。诗人受命于危难之际既为县令催逼赋税急迫,又面对家无颗粒的人民,忧心如焚,夜不能寐,故学远祖元结《春陵行》而赋《内乡县书斋事》以达下情。

文学赏析

首联紧扣诗题:“公庭”点明地点,“夜已分”点明时间,“吏散”承“书事”。大概这些县吏们没有按时下班,直到很晚才渐渐散去。下句“寸心牢落百忧熏”,诗人把所书之事的数量和性质定型。“百”是言其多。“忧”言其数不胜数之事,无一件是容易办到而令人感到轻松的。诗人之意犹未足,又在“寸心”之后加了“牢落”二字。着此二字,形容此“寸心”不仅力薄,而且孤单。

颔联紧承“百忧熏”而来,从国家和县民两方面阐述。“催科”点明所书之事乃为征敛赋税。“无政”之言其赋敛已出于正常的数额之外。“堪书考”极言赋敛名目繁多,暗寓了诗人的不满之情。“出粟何人与佐军?”军乃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没有国,哪有家。然而多少年来,弊政迭出,死徙之外,存户无几,且多贫困不堪。此处着一“何”字,尤为传神。

颈联由议论转入写景。诗人就近选择了两点见闻,“饥鼠绕床如欲语”,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刻画了无粮可食的老鼠形象。昔日“官仓老鼠大如斗”,如今县斋内的老鼠也瘦骨嶙峋,饥饿难忍,竞至铤而走险,到了敢绕床而行的地步,其家无隔夜之储的贫竭状况可想而知。“惊乌啼月不堪闻”,“啼”字唤起读者的是凌厉心酸的感觉。深更半夜,万簌俱寂,突然一声尖厉的鸟啼,令人闻之,心灵震颤不已。“不堪闻”是诗人心声的直接呼唤,他之所以“不堪闻”,正是因为其心境与见月便疑日出,彻夜难眠,凄啼不绝的“惊乌”相通。从中可以窥见元好问那欲干不能,欲罢不忍,徘徊不定,无所适从的心理。

尾联诗人引用元结《舂陵行》(实为《贼退示官吏》)诗意,以元结自比,谓自己不能洁身远去,甚感惭愧,表现了复杂痛苦的心情。“未得”二字,见出诗人未能归隐的深深的憾意;“惭愧”则直接表现了诗人既无力安民,又不能像元结那样“归老江湖边”而产生的自责与不安。

《内乡县斋书事》该诗承转顿挫,把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又婉曲流宕。首联“起”,写忧广;颔联“承”,写忧深;颈联急“转”,写入了两个看似与催科、佐军表面无关而内在相连的意象,读来沉郁惊心。尾联在怨愤凄苦的高潮处,突然凝绝,以静思拢住,引入远祖元结的诗典,抒发了诗人不忍催科,而又归隐“未得”的矛盾,更令人觉得诗肠九曲,凄哀动人。

作者简介

元好问

元好问

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诗作成就最高,“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