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寺

王令 〔宋代〕 王令

万顷清江浸碧山,乾坤都向此中宽。

楼台影落鱼龙骇,钟磬声来水石寒。

日暮海门飞白鸟,潮回瓜步见黄滩。

常时户外风波恶,只得高僧静处看。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金山寺》是北宋诗人王令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的开头两句写金山,气象阔大;三四句写寺,绘形绘声,静动交织;五六句写日暮所见景象,远眺近观,触目成趣;结尾两句写感慨,语含双关,寄托遥深。此诗诗境气象阔大,壮美多姿,凭仗诗人视角和笔法富于变化。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万顷清江浸碧山(1),乾坤都向此中宽。

浩渺壮阔的大江碧波万顷,江波紧拥青翠的金山在江心。眼前江山是如此宽广,恰如包容了天地间动人美景。

楼台影落鱼龙骇,钟磬(2)声来水石寒。

受惊的鱼龙何以纷纷沉水藏身,只缘江上落下山寺楼阁的倒影。忽然耳畔回荡钟磬的清音,更觉久浸江水的山石寒气袭人。

日暮海门(3)白鸟(4),潮回瓜步(5)见黄滩。

夕阳下焦、象二山形成壮观的海门,白鹭在那儿随波展翅飞腾。远眺江潮从瓜步山下缓缓降落,露出两岸的河滩像金黄色的彩锦。

常时户外风波恶,只得高僧静处看。

我想平日寺外的风光无比晴明,常有恶风险浪阻挡游人览胜。只有寺中诵佛绝尘的高僧,才得从静处悠然观赏无限险景。

注释

(1)浸碧山:当时金山屹立江中,山脚四周环水,故有此说。今已与陆地相连。

(2)钟磬:均佛寺中敲击以做佛事或集僧的乐器。磬,状如云板。

(3)海门:王令《润州游山记》:“润州东十里,有山三,其二合为海门。”润州即今镇江市。除金山外,有焦山、象山并立于江中,二山相对立处谓海门。

(4)白鸟:羽色白的水鸟,如鸥鹭之类。

(5)瓜步:“步”一作“埠”。山名。在今江苏六合东南,古时南临大江。

创作背景

《金山寺》这首诗是王令二十六岁时流寓镇江游金山寺所作。在此期间,诗人经常过着“冬暖常寒,昼短犹饥”的日子,这次流寓润州,以聚徒教授糊口,本非为爱慕镇江胜景而来。偶登金山寺,得以一览江山之胜,便写下了这首诗。

文学赏析

“万顷清江浸碧山,乾坤都向此中宽。”诗的开头两句,气象雄壮阔大。上句以“万顷"写长江的壮阔,天晴江静,浩瀚的江水,一望无际,秀丽的金山屹立江心,就像浸在江水里的一颗巨大的绿宝石,青碧可爱。以大江为衬托,重点写金山,它不以雄奇险丽取胜,却显得非常自然。下句“乾坤都向此中宽”,是景中寓情之笔。诗人把心中的感受和江山的壮美融为一体,把自己的胸怀和自然融成一片。碧山、大江,从空间来看,本是一点一线,而现在仿佛整个乾坤的景象都聚拢在眼前的江山之间,显得江山宽广,无所不包。

“楼台影落鱼龙骇,钟磬声来水石寒”,此联写金山寺。上句写金山寺楼阁巍峨高耸,诗人写的不是静态的楼台,而是动态的清影,这影子落在江水里,闪闪浮动,竟使水底的鱼龙都惊骇起来。影子的浮动是视觉的实感,而鱼龙的惊骇,则是诗人想象产生的虚幻;由静而动,由实面虚,显得跌宕多姿。下句的“钟磐声”,是听觉的实感,而“水石寒”则是心灵上的感受。钟声悠长,江水石岸在钟声中显得凄冷。这种由实而虚手法的运用,使客观的景和主观的情完美地融为一体。 通过视觉和听觉,描写了在江山之间的金山寺。

“日暮海门飞白鸟,潮回瓜步见黄滩。”上两联主要从空间上进行描绘,此联则侧重于从时间上来描述。残阳西斜,水天相接之处飞来群群白鸟,残阳如血,江水汹涌,江上的水鸟展翅飞翔,鸟儿们日落而归,好一幅美丽的图画。给读者以视觉的享受,或许还夹杂着大江的涛声和水鸟的鸣叫声,动静相间,色彩分明。江流汹涌澎湃,有涨潮就有落潮,潮涨时如千军万马,奔腾而来,气势雄壮;潮回时,则汹涌而去,显露出久浸江中的河滩。江水有潮起潮落,人生也有成功与失败。

“常时户外风波恶,只得高僧静处看。”自然界中,大部分时间里充满着险风恶浪,风起云涌时,气象万千,潮起潮落时,也曾令人胆战心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这些都是虚幻。“是非成败转头空”,看破红尘,宠辱不惊,也只有高僧能做到。动处的繁华雄壮,也只有在静时方能领悟。“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不老,绿水长流,高僧自能在风平浪静之时,笑对人生荣辱。此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感叹人生无常,须以平常心视之。

《金山寺》全诗描绘了江山的雄壮与秀美,借自然界的潮起潮落,感叹人生,由景人情,过渡自然,又紧扣金山寺这一中心,景中有情,情中有理,融景、情、理于一体,是篇写景佳作。

作者简介

王令

王令

北宋诗人

王令(1032—1059),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北宋诗人。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以教书为生。擅长诗文,其诗风格奇崛豪放。其诗风格奇崛豪放。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都很推重。有《广陵先生文集》《十七史蒙求》。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