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愤》是宋代诗人王令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作品出自《王广陵文集》。此诗首联先勾勒诗人自己的形象与气质;颔联写他的志向,时刻等待君主任用治理乱世;颈联用他的诗句写他的秉性;尾联直接述志,渴望像窦宪那样驱逐“胡雄”、立功边塞,并博得万古英名。此诗直抒胸臆,意蕴深厚,用笔劲直。
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1)玉蜺(2)横(3)。
年方二十就已形容枯槁,出门嘘气却如贯日长虹。
未甘(4)身世成虚老(5),待见天心(7)(6)却太平(8)。
身世虽微不甘虚度岁月,明主见用可使乱世太平。
狂(9)去诗浑(10)夸俗句(11),醉余歌有过人声(12)。
自信诗句不同凡世流俗,醉后吟歌超过一般人声。
燕然未勒胡雏(13)在,不信吾无万古名(14)。
功业未就东辽西夏仍在,渴望靖边博得万古英名。
(1)嘘气:喘气。
(2)玉蜺:指长虹。
(3)横:横亘天际。
(4)未甘:不甘心。
(5)虚老:虚度此生。
(6)待见天心:意思是等待被君主任用。
(7)天心:语出《古文尚书·咸有一德》“克享天心,受天明命”。孙缅《唐韵序》“愧以上陈天心”,原指天的心意,这里指君主的心意。
(8)却太平:返回到太平盛世。却,返回。
(9)狂:本义是狂妄,这里含有自信的意思。
(10)浑:即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中“老去诗篇浑漫与”之“浑”,指率意而为的意思。
(11)夸俗句:超凡拔俗的过人诗句。
(12)过人声:超过一般人的声音。
(13)燕然未勒胡雏:燕然未勒:《后汉书·窦宪传》记载,窦宪曾追击匈奴单于,登燕然山勒石记功。“燕然未勒”是说功业未就。燕然,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胡雏:本于西晋时王衍对石勒的蔑称,这里指的是北辽与西夏。
(14)万古名:流传万古的英名。
《感愤》此诗具体创作时间未知。北宋中叶,国势艰难,政事日非,朝廷对辽国和西夏一味退让,给辽夏岁岁纳币增加了人民负担,积贫积弱的局面已经形成,有识之士怵然伤心。王令虽长期埋没蒿艾,颠沛流离,求一温饱而不可得,壮志凌云而报国无门,心情愤怒难平,作此《感愤》以抒发一腔感慨、忧国忧民之情怀。
《感愤》全诗处处充满着一种奋发有为、 昂扬不屈的豪气。一般说来,像这种直抒胸臆之作,很容易流于浅露直白,然此诗却是一腔爱国热血喷薄,抒发了作者那种踔厉昂扬的奋斗精神,用笔峭劲雄杰,蕴含着拳拳深情。
首联“二十男儿面似冰”,这句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二十男儿,本来应是容光焕发,却是穷困潦倒“面似冰”。这一抑,不仅点明了作者的窘境,同时也为下文的不改其志作了铺垫。“出门嘘气玉蜺横”,典出曹植《七启》:“挥袂则九野生风,慷慨则气成虹蜺。”嘘气成虹,表明了作者要建立不世之功的志向。同时还暗含着化“冰”为“气”聚而为“虹”,巧妙地完成了从穷困之境向雄杰之志的笔法转换。
颔联“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却太平”,则是直接地表明了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未甘虚老,说的是不满自身当下境况;天心,指明主之心。而“却太平”的,则指自己廓清宇内的雄心壮志。北宋中叶,积贫积弱的局面越来越重。王令对向辽夏两国岁输银帛大为愤慨:“何哉二氏日内坏,不思刷去仍资存?”(《别老者王元之》)他渴望得到明主召唤,建功立业,实现天下太平的抱负。
颈联表现了诗人过人的才华,“狂去诗浑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灵感到来,率性而为,所得诗句,便有超凡拔俗的过人诗句。“过人声”,表面是指歌声美妙,实则是指歌中所蕴含的远大志向和忧国忧民之情。
尾联则是联系时局,再次掷地有声地申明自已建功立业的不屈志向:“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诗人渴望能够投笔从戎,建功边疆,一展雄心壮志。这实际上也是在宣传一种主战的思想,表现了诗人积极抗争的信念。
《感愤》此诗以“感愤”为题,其主旨是感慨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和对辽、夏妥协退让的政策,表示要踔厉奋发,为国抒难,立功边塞,使天下复归于太平,体现了诗人满腔的爱国热情与英雄壮志。笔力雄健又不失含蓄,情感豪迈又带有深沉,胸臆直抒,沉着痛快,具有盛唐边塞诗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