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答登封王晦之登楼见寄

黄庭坚 〔宋代〕 黄庭坚

县楼三十六峰寒,王粲登临独倚阑。

清坐一番春雨歇,相思千里夕阳残。

诗来嗟我不同醉,别后喜君能自宽。

举目尽妨人作乐,几时归得钓鲵桓。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和答登封王晦之登楼见寄》是宋代诗人黄庭坚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写出了作者对老朋友的思念与留恋之情,表现了青年诗人的胸襟和抱负。全诗意气高扬,境界开阔。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县楼三十六峰(3)寒,王粲(4)登临独倚阑。

楼正对着高寒的三十六峰,想到你像王粲那样登楼北望,独倚着栏杆,想象王晦之登临的情景,起得很有气势。

清坐一番春雨歇,相思千里夕阳残。

清静地坐着,一番春雨洒过,夕阳将下,引起对千里外朋友的相思。

诗来嗟我不同醉,别后喜君能自宽。

接到你的诗,很可惜我不能跟你同醉,在离别之后,真高兴你能使自己宽怀。

举目尽妨人作乐,几时归得钓鲵桓(5)

但我举目四望,一切都好像妨碍我愉快作乐,什么时候才能归去,在大海上钓鱼呢?

注释

(1)和答:针对对方来诗的意思作答。诗人间相互唱和,首先作诗的叫“原唱”,依照别人诗的题材和体裁去写诗叫“和”。

(2)登封:县名,即今河南省登封市。

(3)三十六峰:登封县近嵩山,山有三十六峰。

(4)王粲:字仲宣。东汉末年文学家、政治家,建安七子之一,曾作名篇《登楼赋》。

(5)鲵桓:指大鱼。

创作背景

这首《和答登封王晦之登楼见寄》是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春黄庭坚在叶县任上作的诗。

文学赏析

此诗气格清旷之极,以萧萧之境,含不尽之情。首句既出境界,“县楼三十六峰寒”,盖嵩山峰峦之奇者,传有三十六。此句所写实奇境,然构思亦有渊源,祖咏《望终南残雪》诗云:“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色,城中增暮寒。”孟郊《洛桥晚望》云:“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山谷则将数句纳入一句,尤觉清简。“王粲登临独倚栏”,晦之与王粲同姓,且来诗中有怀土之念,用王粲登楼作赋一典,尤觉贴切。说到山谷用典,早年与晚年亦有所区别,早年多用熟典、常典,晚年则多用生典、僻典,此亦早晚诗格不同之一端也。

前两句犹属常语易工,最奇者还推“清坐一番春雨歇,相思千里夕阳残”,纯以白描之笔作此开阔之境,且融情入景,启人遐想无穷,吟诵之间,滋味愈出矣。又隐含远势,此所以为难也。近景易状、远势难含,近景而出远势,此诗法之高妙之格也。读者试细味,可悟文理。

“诗来嗟我不同醉,别后喜君能自宽”,关切之情,白描而出,且句法亦甚玲珑可喜。又“诗来”句仍从晦之一方落笔,至“别后”则转入自己一方,合联一气相连,所谓“举日尽妨人作乐,儿时归得钓鲵桓”,言自身也有怀土厌仕之情,不是何时才能挥手归去,海上垂钓。《庄子·应帝王篇》云“鲵桓之审为渊”。晦之旷荡豪迈之士也,故以此“鲵框”之典结束全诗,气概自雄,目品以激励之意。

作者简介

黄庭坚

黄庭坚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年间进士。宋哲宗时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因修史“多诬”遭贬。早年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诗以杜甫为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论,风格奇硬拗涩,开创江西诗派,在宋代影响颇大。又能词。兼擅行书、草书,为“宋四家”之一。有《山谷集》《山谷琴趣外篇》。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