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琮公

韦应物 〔唐代〕 韦应物

山僧一相访,吏案正盈前。

出处似殊致,喧静两皆禅。

暮春华池宴,清夜高斋眠。

此道本无得,宁复有忘筌?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赠琮公》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首联写山僧相访之时,主人正公务繁忙;颔联寓大道遍一切处,禅也没有任何固定的外在形式;颈联写诗人的生活内容,亦是其禅心的流露;尾联表明作者观点:即道本自具足,人人都有,无所谓得失。全诗结构一波三折,而又平淡自然,寓意深刻。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山僧一相访,吏案(2)正盈前。

山僧琮公相访之时,我正忙于官府的案犊公文。

出处(3)殊致(4)(5)(6)两皆禅(7)

出仕看上去似意致不同,俗事缠身,但山僧的闲悠清净与我的官宦生涯,其实两者皆可悟禅。

暮春华池(8)宴,清夜高斋(9)眠。

不论是春季的末时的官府宴会,或是清静的夜晚宿于高雅的书斋。

此道(10)无得(11),宁复有忘筌(12)

佛家之道本自具足,人人都有,无所谓得失,怎么会有得意忘言之事?

注释

(1)琮公:即诗正文中的山僧,身份不详。

(2)吏案:官方案卷,即官府的案犊公文之类。

(3)出处:出指出仕。处,指隐居山林。

(4)殊致:意致不同。

(5)喧:指自己的官宦生涯。

(6)静:指山僧的清静生活。

(7)两皆禅:两者皆可悟禅。皆,《全唐诗》校:“一作依。”

(8)华池:本指仙池,此借指官府生活。

(9)高斋:高雅的书斋。

(10)此道:指佛家之道。

(11)无得:无所得。佛教指悟诸法皆空之理,心中无所执著。

(12)忘筌:即得鱼忘筌,典出《庄子·外物》,得意忘言之意。

创作背景

《赠琮公》此诗作于建中四年(783年)。这年的某一日,诗人在自己的郡斋中,忽然与之相熟的山僧琮公来访,韦应物将自己与琮公的此次交流总结成诗。

拼音版

zèngcónggōng

shānsēngxiāngfǎng访ànzhèngyíngqián

chūchùshìshūzhìxuānjìngliǎngjiēchán

chūnhuáchíyànqīnggāozhāimián

dàoběnníngyǒuwàngquán

作者简介

韦应物

韦应物

唐代著名山水诗人

韦应物(737—791),字义博,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少年时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后为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故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语言简淡。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传世作品有《韦苏州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