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笑令·归雁》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全词描写了春分之后,本应北归的鸿雁却仍停留在南方,将要飞去却又盘桓不定,害怕塞北的春天依然苦寒不堪忍受。通过对归雁描写,苏轼将鸿雁作为自身的象征和寄托,表达了苏轼将要离开黄州时去、留的仿徨心态。
归雁,归雁,饮啄江南(2)南岸。将飞却下盘桓(3),塞外(4)春来苦寒(5)。寒苦(6),寒苦(6),藻荇(7)欲生且住(8)。
从北方回来的鸿雁啊!鸿雁!饮水啄食于黄州南岸。雁,你是飞是停,徘徊难定。北方尽管春天到了,但还是很寒冷的,冷得令人 叫苦啊!冷得令人叫苦啊!水藻和荇菜两种水生植物快要萌芽了,归雁,请暂且留下来吧!
(1)调笑令:词牌名,又名“宫中调笑”“转应曲”等。单调三十二字,平仄韵换叶。
(2)江南:代指黄州。
(3)却下盘桓:却下:停下,停住。盘桓:徘徊,不前。
(4)塞外:与江南相对,代指北方。
(5)苦寒:很冷。
(6)寒苦:冷得令人叫苦。
(7)藻荇:水藻和荇菜。
(8)住:留下来。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宋神宗念及苏轼谪居黄州思过已年长日久。人才难得,不忍终弃。即降旨,诏令苏轼“从黄州量移(就近安置)汝州”。该词是苏轼离开黄州赴汝州顺江而下途中,仿效唐代诗人韦应物《调笑令》格式即兴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