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遇雨二首·其一

薛涛 〔唐代〕 薛涛

万里惊飙朔气深,江城萧索昼阴阴。

谁怜不得登山去,可惜寒芳色似金。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九日遇雨二首》是唐代女诗人薛涛所创作的两首七言绝句,第一首前两句,是氛围描写。先从“风”落笔,再写风势之大,最后是风大,寒气袭人。三、四句抒情,“怜”的是秋雨连绵,不得登山,“惜”的是寒芳馥郁,却不得赏的菊花。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万里惊(1)朔气(2)深,江城萧索(3)昼阴阴。

从北方突然袭来的暴风雨,使气温骤然下降,寒气逼人,这临江的城郭显得格外萧条冷清,大白天都显得格外阴暗。

(4)不得登山去,可惜寒芳(5)色似金。

谁不为重九不能登山去感到可惜呢?可惜了山上的寒菊,开放得色泽像黄金一样灿然,却未有登山游人去欣赏。

注释

(1)飙:暴风。

(2)朔气:寒气。

(3)萧索:指景物凄凉。

(4)怜:怜惜。

(5)寒芳:指秋日之黄色菊花。

创作背景

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一般来说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是身佩茱萸与友人登高游玩的好时节。然而这美好的节日里竟淅淅沥沥下起雨来。诗人呆在房里望着窗外,只见满院金色的菊花。与友人的聚会因雨而受到了阻碍,惟有不安地看着满庭的秋菊,等待雨停,写诗来抒发自己的遗憾与失落感。

文学赏析

这是两首写景抒情诗。第一首写重九因雨登高受阻后的心境;第二首自作宽慰之词:虽然不得登高望远,但是秋菊迎霜耸立,满院飘香,况且天公降雨也许是神女欲来、喜事将临的吉兆吧。

第一首的前两句,以夸张手法极言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到来之际,朔风之大之急,秋气之深之重;漫天刮着北风,下着秋雨,以致整座江城成都显得冷落,缺乏生机,大白天也阴暗无光。这两句虽然未着一个“雨”字,却又字字透着雨意。俗话说,风是雨的先锋,风在头,雨在后,写“万里惊飙”的目的,还是为了间接烘托雨的来势之猛之急;至于“江城萧索”句则是直接描绘雨中城池的阴晦景象的。

后两句紧承前两句,抒写诗人由于雨阻不得登山,而有负秋日盛景的惆怅心绪。古时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有登高、佩插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薛涛遵从这一由来已久的民间习俗,要在重九登高而不可得,岂能不感到遗憾。何况她又客居蜀地,登高不便可以祛灾,而且还可以远望故乡,而令因雨被阻,岂不要更加惆怅不已。这里第三句用了一个疑问句,但奇妙的是第四句并未直接作答,而是另起话题:辜负了傲霜斗寒怒放、色艳似金的黄菊的一片感情。这样写,比直接作答更能调动读者的想象力,从而增加这首诗的艺术感染力。

作者简介

薛涛

薛涛

唐代四大女诗人

薛涛(约768—832年),字洪度,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女诗人,成都乐妓 。制作桃红色小笺用来写诗,人称“薛涛笺”。脱乐籍后终身未嫁。成都望江楼公园有“薛涛墓” 。后人将薛涛列为唐代四大女诗人之一,蜀中四大才女之一,流传下的诗作有90余首,收于《锦江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