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波渺渺日晖晖,柳依依,草离离。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帘箔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
怯寒未敢试春衣。踏青时,懒追随。野蔌山肴,村酿可从宜。不向花边拚一醉,花不语,笑人痴。
《江城子·癸酉春社》是南宋词人王炎所写的一首词。该词的上片写“老大逢春”的情绪,上片情中写景,以景衬情,用双飞之燕衬独处之人,足见其孤独寂寞。下片描写人的活动,表现了作者人老心不老,犹想学少年的情怀。这首词抒写“老大逢春”的怅惘情怀,微婉缠绵,颇具婉转妩媚之美,但词中感情却浓而不粘,哀而不伤。
清波渺渺(4)日晖晖(5),柳依依(6),草离离(7)。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帘箔(8)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
清清的碧波渺远,日光闪耀,柳条随风轻摆,青草茂盛。已经是垂暮老人了,却遇到春色,这种滋味有谁知道呢?竹帘都垂下来,庭院里一片安静,只有我一个人,无聊地看着一对燕子比翼双飞。
怯寒未敢试春衣。踏青(9)时,懒追随。野蔌(10)山肴(11),村酿(12)可从宜。不向花边拚一醉,花不语,笑人痴。
害怕寒冷没敢换上春衫,春日到郊外踏青的时候懒于和其他人相随。摆上春天地里的野菜和做熟的山里的野味,农家酿的酒可以随便些。人老了,不敢多喝,没有醉倒在花丛中,花儿没有说话,却笑话我痴。
(1)江城子:词牌名,又名“江神子”,原为单调,至苏轼始变为双调,共七十字,上下片都是七句五平韵。
(2)癸酉:宋宁宗嘉定六年(1213年)。
(3)春社:祭名,祭祀土地,以祈丰收。周代用甲日,后多于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举行。
(4)渺渺:远貌。
(5)晖晖:晴明貌。南朝陈·江总《燕燕于飞》:“二月春晖晖,双燕理毛衣。”
(6)依依:茂盛的样子。一说轻柔的样子。
(7)离离:分披繁茂貌。
(8)帘箔:用竹子或芦苇编成的方帘。
(9)踏青:春日郊游。古代踏青节的日期,因地因时而异:一说正月初八,一说二月二,一说三月三。后世多以清明春游为“踏青”。
(10)野蔌:野菜。
(11)山肴:野味。
(12)酿:此指酒。
古代春社,一般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其时正当春分前后,是古人春天祭祀社神(土地神)以祈求丰收的日子,又兼有乡邻会聚宴饮的性质,故颇隆重热烈。癸酉,为宋宁宗嘉定六年(1213年),此时词人王炎七十五岁。词人于社日有感而写下了《江城子·癸酉春社》这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