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鄘风·鹑之奔奔》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古代学者多认为此诗是谴责、讽刺卫国国君的诗,而现代学者多认为这是写女子责怪男人的诗。诗中主人公看到鹌鹑和喜鹊都有自己的配偶,可以双飞、相随,自己却连这些禽鸟都不如,心中无比悲愤。全诗二章,每章四句,重章叠句,反复咏唱,造成一种回环与交错的效果,运用比兴手法,形象鲜明突出。
鹑(2)之奔奔(3),鹊(4)之彊彊(5)。人之无良(6),我(7)以为兄。
鹌鹑尚且双双飞,喜鹊也是成双对。这人心地不善良,为何以他为兄长。
鹊之彊彊,鹑之奔奔。人之无良,我以为君(8)。
喜鹊尚且成双对,鹌鹑也是双双飞。这人丝毫没良心,为何把他当国君。
(1)鄘风:鄘地流行的乐调。《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篇。鄘,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卫辉市北。
(2)鹑:鸟名,即鹌鹑。大如小鸡,头细而无尾,毛有斑点。
(3)奔奔:指居有常匹,飞则相随的样子。
(4)鹊:喜鹊。
(5)彊彊:成双成对、翩翩飞翔的样子。
(6)无良:不善。
(7)我:“何”之借字,古音我、何相通。一说为人称代词。
(8)君:君子,一说君主。
关于《鄘风·鹑之奔奔》的背景,古今学者多持讽刺诗之说,而对于诗歌的讽刺对象及诗的作者则有争论。历代学者多认为此诗为谴责、讽刺卫国国君而作,因宣姜与公子顽之相伴相随,有失美德,多为卫人讽刺,故有此诗。《毛诗序》谓此诗为“刺卫宣姜”之作,说“卫人以为宣姜鹑鹊之不若也”。《诗集传》基本赞同此说。魏源《诗序集义》《诗古微》、方玉润《诗经原始》、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黄节《诗旨纂辞》等认为诗中“兄”与“君”同指一人,均指卫宣公姬晋,作诗者当是卫宣公的庶弟左公子泄、右公子职。根据《史记·卫康叔世家》等书记载,卫宣公纳太子伋聘妻为妇,又听信谗言杀害了伋与伋的庶弟寿。今人金启华《国风今译》解释这首诗是“女子对坏男人的斥责”。樊树云《诗经全译注》在讽刺诗外另立新说,认为“这是一首对旧婚姻制度的控诉诗。一个女子看到鸟相追随、自由飞翔,联想到自己嫁给一个非出己愿的心地丑恶的丈夫,而作此诗。”藉诗意可以推测,此诗可能是一位被玩弄的女子遭受伪君子欺辱之后的愤恨之作;也可能是一位遭弃的妇人对其丈夫朝三暮四,甚至败坏天伦的行为的痛斥;或者是一位女子对其丧失道德的近亲兄长的唾骂;如若再生发一下,还有可能是一位妓女对自己所听信的一位善于游戏于花丛中的薄情男子的怨愤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