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
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与讨莼羹?
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此诗先写作者与李白的深厚交情,再叙与李白一同寻访范十隐居,后写在范居处即席朗诵屈原的《橘颂》,席上三个人因此在各自的心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表达了朋友之间心神相连的感情。全诗有对真挚友情的珍惜,有心志共鸣的融洽,有生命志向茫茫无归的惆怅,格调高古,兴致飘逸,情境清妙。
李侯(1)有佳句(2),往往似阴铿(3)。
李白往往有很美妙的诗文,写得像南朝人阴铿那样好。
余亦东蒙客(4),怜(5)君如弟兄。
我也算得上是鲁郡的隐士,喜爱他就像对待自家弟兄。
醉眠秋共被(6),携手日(7)同行。
晚上大醉后同盖被子睡觉,白天则结伴携手一起游玩。
更想幽期(8)处,还寻北郭生(9)。
又想到还有个隐逸的期约,便一同去寻访城北范先生。
入门高兴(10)发,侍立小童(11)清。
进门后就产生高雅的兴致,少年童仆也让人感到清雅。
落景(12)闻寒杵(13),屯云(14)对古城。
一直到夕阳西下寒杵声起、晚云笼罩古城还不想分散。
向来吟橘颂(15),谁(16)与(17)讨莼羹(18)?
就如《橘颂》中的高品格之人,谁会贪恋故乡风物之美呢?
不愿论簪笏(19),悠悠(20)沧海情(21)。
我们不想讨论仕途的事情,而安闲沐浴于纯真的友情之中。
(1)李侯:指李白。
(2)佳句:指诗文中精彩的语句,借指美妙的诗文。
(3)阴铿:南朝文学家,字子坚,官至陈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长于五言诗,声律上已接近唐律诗,为杜甫所称赞。
(4)东蒙客:泛指处士、隐士。东蒙,此指鲁郡(今山东兖州)一带。
(5)怜:喜爱。
(6)共被:同被而寝,谓亲如兄弟。
(7)日:一作“月”。
(8)幽期:隐逸之期约。
(9)北郭生:“北郭先生”的省称,借指隐士。钱谦益笺:太白集《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诗云:“忽忆范野人,闲园养幽姿。酸枣垂北郭,寒瓜蔓东篱。”此云“来寻北郭生”,即其人也。黄鹤注:范居任城北郭,非兖州北郭。
(10)高兴:高雅的兴致。
(11)小童:年幼的男仆。《杜臆》:见小童之清俊,便知主人不俗。
(12)落景:夕阳。景,同“影”。
(13)寒杵:寒秋时的杵声。
(14)屯云:积聚的云气。
(15)橘颂:《楚辞·九章》篇名,战国楚人屈原作。
(16)谁:一作“惟”。
(17)与:一作“欲”。
(18)莼羹:用蓴菜烹制的羹。
(19)簪笏:冠簪和手版,古代仕宦所用,比喻官员或官职。
(20)悠悠:安闲貌。
(21)沧海情:谓无复簪笏之愿,而欲寄情江海,亦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意。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此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四载(745年)。当年秋天,杜甫再次来到前几年的旧游地鲁郡(今山东兖州),而此时李白有家寄住鲁郡任城县(今山东济宁),两人便相约同访鲁郡城北的范十居士。两人均作诗记述此事。李白诗为《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杜甫诗即《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仇兆鳌《杜诗详注》云:“天宝三载三月,白自翰林放归。四载,白在齐州,公与同游历下,所云‘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