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韵

秋瑾 〔近代〕 秋瑾

漫云女子不英雄,万里乘风独向东。

诗思一帆海空阔,梦魂三岛月玲珑。

铜驼已陷悲回首,汗马终惭未有功。

如许伤心家国恨,那堪客里度春风!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韵》是近代诗人秋瑾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收录于《秋瑾集》中。首联用作者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亲身感受,抒发了豪情壮志;颔联先追忆初次航向日本时的心情,后写去日本途中对异国风光的思念;颈联写是对自己的鞭策;尾联含蓄地表达了渴望回国,直接参加战斗的情绪。这首诗慷慨高亢,直抒胸臆,语言通俗,感情充沛,富于感染力。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漫云(4)女子不英雄,万里乘风独向东。

莫要说中华女儿不是巾帼英雄,乘长风破万里浪独自跨海向东。

诗思一帆海空阔,梦魂三岛(5)玲珑(6)

征帆上心潮起伏诗情犹如大海,那岛国的玲珑月色飞进了梦中。

铜驼(7)已陷悲回首,汗马(8)终惭未有功。

回顾已沦陷的祖国我忧心忡忡,惭愧的是到处奔走却未建微功。

如许伤心家国恨,那堪客里度春风!

国家危亡使我已如此伤心悲痛,何况又加上异国作客虚度春风。

注释

(1)石井:作者的日本友人。

(2)索和:以诗赠人索取和诗。

(3)原韵:指用石井诗的诗韵。

(4)漫云:徒说,不要说。

(5)三岛:用日本本州、四国、九州三个大岛以代日本。

(6)玲珑:状月色明亮、皎好。

(7)铜驼:《晋书·索靖传》载,索靖“先识远量”,曾指洛阳宫门外铜驼叹道:“会见汝在荆棘中耳!”后以铜驼荆棘喻战乱,此言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8)汗马:战马疾驰而出汗。此喻战功。《韩非子·五蠹》:“弃私家之事,而必汗马之劳。”

创作背景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夏,秋瑾东渡日本留学,同船的日本人石井先作了一首诗,请她赓和,她即步原韵作《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韵》此诗。

文学赏析

首联“漫云女好不英雄,万里乘风独向东”当是对石井的回答,以豪迈的语气表现为拯救祖国万里求学的勇气和精神。“漫云”抹倒了千百年来对妇女的偏见歧视,一个“独”字更突现了她“巾帼英雄”的主体形象。

颔联就“独向东”三字意脉展开。舟行海上,视野极是开阔,引致诗兴大发,物境与心境互为表里,“诗思一帆海空阔”的阔大诗境,正写出这以“物感”为绾结的景与情的两重内容,显出气概非凡。“梦魂三岛月玲珑”写对日本的向往。那“三岛”月夜萦入梦魂,是前句“诗思”的进一步延伸。作者首次东渡日本,充满憧憬和想像,“月玲珑”三字将这种美好的向往心境具像化地传达了出来。

前两联从“万里乘风”到“月玲珑”诗境由雄壮阏大转为清秀幽婉,恰如其分地显示了“英雄”与“巾帼”的双重特质。然而,秋瑾“万里乘风独向东”毕竟不是去玩赏“月玲珑”的,而是自觉肩负着为拯救祖国寻求知识、真理的庄严使命。

就在这“梦魂三岛月玲珑”的受妙遐思之中,她突然回首祖国,诗境顿然又由幽秀跌向沉郁。颈联“悲回首”有双重蕴含:一是“独向东”中的实际回首,那是去国离乡的眷恋;二是回想到祖国遭受的一系列蹂躏,这又是“独向东”目的的提示。“悲回首”所看到的“荆棘铜驼”更增加了她“独向东”为拯救祖国命运的决心。下句“汗马终惭未有功”,一个“惭”字写尽了她那种“祖国陆沉人有责”的自觉使命意识。鸦片战争以来,多少志士仁人为祖国沉论浴血奋斗,却终究未克成功。秋瑾以一个女子自觉感到有一份自己的责任在,所以才感到“惭”的。唯其如此,“独向东”才更有了深厚伟力的支撑。

尾联“如许伤心家国恨,那堪客里度春风”,将上面这重意绪作了明确的收束,也是她“万里乘风”雄心抱负的有力揭示。

《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韵》全诗诗境三转,丰富地展示了秋瑾初渡日本所怀的多重心境,同时又为着一个根本目的去着笔,使不同情感色彩统一于“巾帼英雄”的主体形象。那个激荡的时代爱国者的共性与秋瑾的独特个性气质,都淋漓自如地传达出来了。

作者简介

秋瑾

秋瑾

辛亥女杰、巾帼英雄,中国女权运动的开创者之一

秋瑾(1875—1907),原名秋闺瑾,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清光绪三十年(1904)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光绪三十三年(1907)与徐锡麟相约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殉难。善诗歌,有《秋瑾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