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遇雨二首·其二

薛涛 〔唐代〕 薛涛

茱萸秋节佳期阻,金菊寒花满院香。

神女欲来知有意,先令云雨暗池塘。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九日遇雨二首》是唐代女诗人薛涛所创作的两首七言绝句,第二首的前两句是实写,道出了诗人登高过节受阻,满院的菊花被风吹雨打。第三、四句,展开联想,这风雨是出自神女,所以开始暗自嗔怪她。这两首诗与薛涛其它写景抒情之作手法一样,语词浅易而情调深婉,构思缜密而有起伏。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茱萸(1)秋节佳期阻,金菊寒花(2)满院香。

重九登高宴会因雨受阻,的确让人感到无奈。而金黄色的菊花照样及时开放,却无游人观赏。

神女(3)欲来知有意,先(4)云雨暗池塘。

这雨也许是神女要来,而有意为之。她先在这天上布云司雨,装满这地上的池塘来暗示她的到来。

注释

(1)茱萸:植物名,生于山川,其味香烈。古代重阳节佩戴茱萸,以祛邪避灾。西汉刘歆著、实为晋人葛洪撰写的古小说集《西京杂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又南朝梁吴均所作的志怪小说集《续齐谐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桓景照办后果免除了灾祸。

(2)金菊寒花:指菊花,因其色金黄,故称金菊。因开于深秋寒天,故称为寒花。

(3)神女:宋玉《神女赋》,叙楚襄王与宋玉于云梦之浦,赋高唐之事,其夜王寝,果梦与神女遇。

(4)令:使。

创作背景

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一般来说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是身佩茱萸与友人登高游玩的好时节。然而这美好的节日里竟淅淅沥沥下起雨来。诗人呆在房里望着窗外,只见满院金色的菊花。与友人的聚会因雨而受到了阻碍,惟有不安地看着满庭的秋菊,等待雨停,写诗来抒发自己的遗憾与失落感。

文学赏析

《九日遇雨二首》这是两首写景抒情诗。第一首写重九因雨登高受阻后的心境;第二首自作宽慰之词:虽然不得登高望远,但是秋菊迎霜耸立,满院飘香,况且天公降雨也许是神女欲来、喜事将临的吉兆吧。

第二首开头两句,同第一首的前两句一样,都是扣题之笔,写遇雨之后的情景。但是两者也有不同。第一首的前两句着重从物候方面去写雨,而这一首的开头两则补进了“人事”的活动;既然登高受阻,就只好在庭院之内就近赏菊了。第一首第四句诗人自觉愧对了寒芳,第二首第二句则有意补偿前憾冒雨观赏香飘满院的寒花——秋菊。这句中的“寒花”同前首中的“寒芳”所指完全相同,都是不避风寒具有傲霜姿质的黄菊。

第三、四句,诗人引用宋玉《高唐赋序》中讲述的一个神话故事,来宽慰自己的怅惘心境。诗人由于眼前令人惆怅的秋雨想起了古时那位“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神女,并因而推测眼前这场雨说不定就是她所降下的。由此可见诗人的艺术联想力是何等活跃,何等丰富。薛涛引用此典,意在自慰,却也显露了她比较旷达的襟怀。

作者简介

薛涛

薛涛

唐代四大女诗人

薛涛(约768—832年),字洪度,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女诗人,成都乐妓 。制作桃红色小笺用来写诗,人称“薛涛笺”。脱乐籍后终身未嫁。成都望江楼公园有“薛涛墓” 。后人将薛涛列为唐代四大女诗人之一,蜀中四大才女之一,流传下的诗作有90余首,收于《锦江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