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皇去金阁,英威长寂寞。
雄剑顿无光,杂佩亦销烁。
秋至明月圆,风伤白露落。
清夜何湛湛,孤烛映兰幕。
抚影怆无从,惟怀忧不薄。
瑶色行应罢,红芳几为乐?
徒登歌舞台,终成蝼蚁郭!
《铜爵妓》是南朝文学家江淹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借伎人之口写诗人对曹操遗命的看法和感受。起笔两句交代事由,后两句写曹操去世后铜雀台上萧条景象的总貌,叙述造成这种凄凉状况的原因,为全诗定下悲凉的基调。“秋至”以下四句表面是写景,其实是紧扣《遗令》中决定妾伎们命运的内容,并由写景转入写她们的孤独寂寞,过渡自然,不见痕迹。最后六句由同情到表达愤慨,先写她们只能顾影自怜,心中充满悲伤;之后进一步深入,玉颜总要衰老,美人作乐也有尽头,表面是同情妾伎们的悲惨生活,其实含有对曹操的批判;最后,诗人发出深沉的感慨,总收全诗,更见悲凉。全诗交代清楚,情意真切,尤其是最后几句,不仅仅停留在感到悲哀的消极感情上,而是发出呼声,激愤地指出湮没的命运,这是此诗高于其它用《铜雀妓》作题,只“悲其事”或“悲其意”的地方。诗歌在叙事中抒发复杂的情感,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武皇(1)去金阁(2),英威(3)长寂寞。
武帝离开了铜雀金阁,英武神威已久久寂寞。
雄剑(4)顿(5)无光,杂佩(6)亦销烁(7)。
称雄的宝剑顿失光彩,多样的佩饰损坏消磨。
秋至明月圆(8),风伤(9)白露(10)落。
秋季到来明月团圆了,风声伤感白露已飘落。
清夜何湛湛(11),孤烛映兰幕(12)。
清朗的夜空多么深远,烛影孤单映照着兰幕。
抚影(13)怆(14)无从,惟怀忧不薄(15)。
抚弄烛影身单无所从,只有这忧情不会衰薄。
瑶色(16)行应罢(17),红芳(18)几为乐(19)?
美玉的色泽总会消褪,红艳的花草几回赏乐?
徒登歌舞台(20),终成蝼蚁郭(21)!
白白登上这歌舞高台,此台终成为蝼蚁城郭。
(1)武皇:指魏武帝曹操。曹丕称帝后,追尊其父魏王曹操为武帝。
(2)金阁:楼台殿阁的美称,此指铜雀台。
(3)英威:英灵威风。
(4)雄剑:春秋时吴王阖闾让干将造了两把剑,雄的叫干将,雌的叫莫邪。此处用雄剑代指曹操所佩带的剑。
(5)顿:顿时。
(6)杂佩:多种玉器组成的佩饰。
(7)销烁:销熔,这里是荡然无存的意思。
(8)明月圆:暗喻曹操《遗令》中“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中作伎乐。”
(9)风伤:凉风凄凄。
(10)白露:秋天的露水。
(11)湛湛:清朗的样子。
(12)兰幕:散发兰香的帐幕。
(13)抚影:顾影自怜。
(14)怆:悲伤,失意。
(15)忧不薄:即忧思深厚。
(16)瑶色:似玉美色,指歌舞伎人。
(17)行应罢:行将衰老。
(18)红芳:即红花,指美人的红颜。
(19)几为乐:为乐能有几时。
(20)歌舞台:即铜雀台。这里是对《遗令》中的“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而言的。
(21)蝼蚁郭:蝼蚁的穴,其外壅土如城郭,故称。蝼蚁,蝼姑和蚂蚁,常代指微不足道的东西。
《铜爵妓》这首诗大约作于江淹遭建平王刘景素黜逐后。在汉末纷争的时代,曹操逐鹿中原,饮马江汉,横槊赋诗,文韬武略,堪称“一世之雄”。但他在临终之时,却恋恋于生时的声色之奉,不甘心就此撒手而去,在《遗令》中一再叮嘱死后要诸妾、伎皆住铜雀台,时常供奉他,并按时歌舞作乐。这一举动在古代帝王中可谓绝无仅有,其不恤生者、惟念一己的帝王淫威令人惊叹不置。这一悲剧性的主题也牵动了后世不少骚人词客的恻隐之心、沧桑之感,纷纷形诸篇咏,江淹此诗即为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