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别宋之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是开元二十年(734)李白在江夏(今湖北武汉武昌)与贬赴交趾(今越南河内)的宋之悌分别时所作。首联点明地点,说眼前江水与碧海相通,暗示宋之悌的贬所;颔联点题,写人在千里之外,而情义却在眼前杯酒之中;颈联上句点出了送别时晴朗的天气,下句写晚风中的猿啸声;尾联表现对友人的深挚感情。前三联写得豪逸洒脱,最后却已悲怆沉郁作结。全诗大开大合,跳跃跌宕,情调悲切,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宋之悌以垂暮之年远谪交趾的同情。
楚水(1)清若空,遥将(2)碧海(3)通。
楚地之水清澈见底似若空无,直与远处的大海相连。
人分千里(4)外,兴(5)在一杯中。
你我将远别于千里之外,兴致却同在眼前杯酒之中。
谷鸟(6)吟晴日,江猿啸晚风。
谷鸟天晴时不停地鸣叫,江岸之猿猴却向晚而哀号。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7)无穷。
我一生之中从没有流眼泪,现在在这里却泣涕不止。
(1)楚水:指汉水汇入之后的一段长江水。
(2)将:与。
(3)碧海:指朱鸢(今属越南),宋之悌贬所。朱鸢在唐代属安南都护府交趾郡,当时有朱鸢江经此入海。
(4)千里:据《旧唐书·地理志四》:交趾“至京师七千二百五十三里”,则朱鸢至江夏亦相距数千里。
(5)兴:兴会,兴致。
(6)谷鸟:山间或或水间的鸟。
(7)泣:眼泪。
《江夏别宋之悌》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4年)。郁贤皓曾撰此诗《系年辨疑》,考证出宋之悌乃宋之问之弟、宋若思之父,并根据宋之悌生平事迹,认定此诗作于开元二十年左右。宋之悌于开元年间历任右羽林将军、益州长史、剑南节度使及太原尹等要职,后以事流贬交趾(今越南河内)。李白与宋之悌交情很深,后来他儿子宋若思在浔阳脱李白之囚并为之推覆清雪,大概也与世谊有关。这首诗,可能就是宋之悌赴交趾贬所前,李白在江夏(即今武汉市武昌)与他分别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