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别宋之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是开元二十年(734)李白在江夏(今湖北武汉武昌)与贬赴交趾(今越南河内)的宋之悌分别时所作。首联点明地点,说眼前江水与碧海相通,暗示宋之悌的贬所;颔联点题,写人在千里之外,而情义却在眼前杯酒之中;颈联上句点出了送别时晴朗的天气,下句写晚风中的猿啸声;尾联表现对友人的深挚感情。前三联写得豪逸洒脱,最后却已悲怆沉郁作结。全诗大开大合,跳跃跌宕,情调悲切,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宋之悌以垂暮之年远谪交趾的同情。
楚水(1)清若空,遥将(2)碧海(3)通。
楚地之水清澈见底似若空无,直与远处的大海相连。
人分千里(4)外,兴(5)在一杯中。
你我将远别于千里之外,兴致却同在眼前杯酒之中。
谷鸟(6)吟晴日,江猿啸晚风。
谷鸟天晴时不停地鸣叫,江岸之猿猴却向晚而哀号。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7)无穷。
我一生之中从没有流眼泪,现在在这里却泣涕不止。
(1)楚水:指汉水汇入之后的一段长江水。
(2)将:与。
(3)碧海:指朱鸢(今属越南),宋之悌贬所。朱鸢在唐代属安南都护府交趾郡,当时有朱鸢江经此入海。
(4)千里:据《旧唐书·地理志四》:交趾“至京师七千二百五十三里”,则朱鸢至江夏亦相距数千里。
(5)兴:兴会,兴致。
(6)谷鸟:山间或或水间的鸟。
(7)泣:眼泪。
《江夏别宋之悌》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4年)。郁贤皓曾撰此诗《系年辨疑》,考证出宋之悌乃宋之问之弟、宋若思之父,并根据宋之悌生平事迹,认定此诗作于开元二十年左右。宋之悌于开元年间历任右羽林将军、益州长史、剑南节度使及太原尹等要职,后以事流贬交趾(今越南河内)。李白与宋之悌交情很深,后来他儿子宋若思在浔阳脱李白之囚并为之推覆清雪,大概也与世谊有关。这首诗,可能就是宋之悌赴交趾贬所前,李白在江夏(即今武汉市武昌)与他分别而作。
《江夏别宋之悌》这首诗是开元二十年李太白在江夏(今湖北武昌)与贬赴交趾(今越南河内)的宋之悌分别时所作。首联说眼前江水与碧海相通,暗示宋之悌的贬所;颔联写人在千里之外,而情义却在眼前杯酒之中;颈联上句点出了送别时晴朗的天气,下句写晚风中的猿啸声;尾联表现对友人的深挚感情。此诗情调悲切,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宋之悌以垂暮之年远谪交趾的同情。
首联「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是说,眼前清澄的江水,遥遥地与碧海相通。若空,极言楚水之澄澈。李太白另有「江月照还空」(《望庐山瀑布水二首》其一)、「玉壶美酒清若空」(《前有一樽酒行》),亦是此意。宋之悌的贬所靠近海域,故下句暗示其将往之处。
颔联「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此点题,又由对方将往之处回到眼前分别之处。千里之别原是悲哀的,此处不言「悲」而言「兴」,并用「一杯」与「千里」相对,既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派,又含有无可奈何的情绪。这两句与初唐庾抱「悲生万里外,恨起一杯中」(《别蔡参军》)、盛唐高達夫「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送李侍御赴安西》),语略同而味各异,庾句沉,高句厚,而李白句逸,即所谓貌似而神异也。不可以蹈袭论,亦不可以优劣评,盖诗人运思或偶然相似而终不能不乖异也。人在千里之外,而情义却在这浅浅的一杯酒中,酒少,但情义丝毫不轻,下肚的不仅是酒,还有对友人浓浓的友情。李太白的诗句将这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堪称味外有味,颇耐咀嚼。
颈联「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上句点出了送别时的天气。天气晴朗,但是作者心里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美景却衬出了作者内心的悲凉,这样更能感动读者。下句写江猿的啸声。江猿的啼声本来就是很悲凉的,在作者与友人离别的时刻,听见这声音,更是断人肠。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完美地表达出自己内心对友人的不捨。首、颔两联,先由近及远,复由远及近,均大开大阖。颈联则写眼前景,由「晴日」到「晚风」,用景象变换暗示时间推移,也是大开大阖。依依惜别之情不言而喻。此即所谓言在意外。上句写乐景,与颔联「兴」字相呼应。下句写哀景,以引发尾联的抒情。
尾联「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真情爆发,陡起陡落,给读者留下极大的遐想馀地。诗人如此动情,可能是出于对宋之悌以垂暮之年远谪交趾的同情。颈联中「鸟吟」与「猿啸」,似已含有宋氏仕途显达而老境悲凉的隐喻。诗人虽然年纪尚轻,毕竟也经历了一些人生坎坷,宋氏的遭遇或许引起他自己的壮志难酬之感慨。
此诗艺术构思上有个重要特点就是跳跃性很大,从前三联的上下句之间的转折都能明显看出。而从诗歌的感情色调上看,前三联飘洒有势,基调豪迈;尾联顿折,其情悲怆,其调沉结。正是这种跳跃式的跌宕,使此诗具有测之无端、玩之无尽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