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台次李太白韵

郭祥正 〔宋代〕 郭祥正

高台不见凤凰游,浩浩长江入海流。

舞罢青蛾同去国,战残白骨尚盈丘。

风摇落日催行棹,湖拥新沙换故洲。

结绮临春无处觅,年年荒草向人愁。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凤凰台次李太白韵》是宋代诗人郭祥正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首联写登临凤凰台后的所见。颔联写陈后主当年的历史。颈联写风中长江上急急行驶的舟船和新洲。尾联再回到陈后主的历史来,并对此沧桑变化发出感叹。这首诗追念古昔,叙述今朝,用独特的方式抒发吊古讽今的感慨,其蕴意使人回味不尽。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高台不见凤凰游(2),浩浩长江入海流。

登上了金陵凤凰高台,已经看不见凤凰游的盛景了,只见浩浩长江汹涌澎湃,入海东流。

舞罢青蛾(3)同去国,战残白骨尚(4)丘。

那一批粉黛青蛾也都被掳离故国,唯有当年弃下的白骨,依旧掩埋在长江边野草丛中的古墓中。

风摇落日催行(5),湖拥新沙换故洲(6)

傍晚起风了,风助浪势,不断地催送着那些船,湖水拥来的新沙,便改换了故洲,如今只能见新洲了。

结绮临春(7)无处觅,年年荒草向人愁。

临春、结绮两阁已经找不到了,荒草年年发,清风徐来时,随风飘动,如同在诉说着不尽的愁意。

注释

(1)凤凰台:故址在南京市城西风凰山。相传刘宋元嘉年间,有三只状如孔雀之异鸟集此,人谓凤凰,遂筑此台。

(2)凤凰游:用李白诗首句“凤凰台上凤凰游”意。

(3)青蛾:原指美人之眉,此泛指美女。

(4)盈:满。

(5)棹:摇船工具,泛指船。

(6)故洲:白鹭洲,在南京西南长江中,李白诗有“二水中分白鹭洲”句。

(7)结绮临春:两阁名。《陈书·张贵妃传》:南朝陈后主至德二年(584年),于光昭殿前起临春、结绮、望仙三阁。高数十丈,并数十问。后主自居临春阁。张贵妃等居结绮、望仙,以复道交相往来。

创作背景

凤凰台在金陵西南凤凰山上。据说,南朝宋时期元嘉年间(424~453年)曾有凤凰集于山上,于是筑台,并以“凤凰”分别命名山与台。唐代天宝年间(742~756),诗仙李白离长安南游金陵,与友人崔宗之同上凤凰台,赋《登金陵凤凰台》七律一首。到了北宋,诗人郭祥正与王安石登临凤凰台,追次李太白韵,于是创作了《凤凰台次李太白韵》这首诗。

文学赏析

《凤凰台次李太白韵》这首诗首联写眼前景物。诗人此日登上了金陵凤凰高台,已经看不见凤凰游的盛景了,唯剩脚下的一座空台。台下,浩浩长江汹涌澎湃,入海东流,这联意思实际上相当于李白诗的第二句:“凤去台空江自流。”但由于郭祥正的诗以二句扩展一句的内容,因此他便得以在第二句中缀以“浩浩”、“入海”二词,来壮大长江的气势,使永恒的江山与下面衰歇的人事形成强烈对比。首联的意思并非仅仅如此而已。在古代。凤凰向来被认为是祥瑞的象征,惟太平盛世方始出现。此时,此地已“不见凤凰游”了,当年建都此地、盛极一时的六朝也相继随凤之去而消逝得无影无踪了,而唯有高台、大江在作着历史的见证人。

颔联承上,很自然地转入怀古。诗人想起了六朝之中的最末一个王朝——陈的最末一个君王——后主陈叔宝。想当年,那个荒淫奢侈的昏君日日灯红酒绿,沉溺在歌舞、美女之中,纵情作乐。不料笙歌未彻,隋军鼙鼓已动地而来,惊破了“玉树后庭花”之曲,藏于景阳宫井中的后主被搜出,抓到长安,那一批粉黛青蛾也都凄凄惶惶跟着他一起被掳离故国,再无时日重返陈宫翩跹起舞了。唯有当时两军激战而弃下的白骨,依旧满满地掩埋在长江边野草丛中的累累古墓中,令人触目惊心。

颈联先宕开一笔,然后又拉回到追念古昔的思路之上。夕阳西下时,刮起了风,滔滔长江中正行着几条船,风助浪势,不断地催送着那些船向前、向前;西半天上,渐渐下沉的红日也不时随着云朵晃动着,仿佛要被那风摇落下来似的。这种景象,使诗人想到:大自然的力量真是巨大的,那湖水不断地拥来新沙,日久天长,便改换了故洲的结构,如今只能见新洲而不见故洲了。

尾联紧承上联,并以感慨兼讽谕作结。诗人说:真是沧海桑田呀,岂止故洲如此?诗人进而又想到那陈后主于至德二年(584年)营造的结绮阁、临春阁两阁,它们都高数十丈,并数十间,门窗、栏槛之类。都是用檀香作成,又饰以金石、珠翠,如此华关、坚固的建筑,此时却已不在了。与那寻欢作乐的陈后主一样,都无处寻觅了。楼阁的故址处,荒草年年发,清风徐来时,随风飘动,如同在诉说着不尽的愁意。讽谕之意于此已溢于言表,足够发人深省的了。

《凤凰台次李太白韵》这首发挥李白诗神韵的怀古伤今七律,作者用敏捷的诗思追念古昔,叙述今朝,用独特的方式抒发吊古讽今的感慨,其蕴意使人回味不尽。

作者简介

郭祥正

郭祥正

北宋诗人

郭祥正(1035—1113),字功父,太平当涂(今属安徽)人。曾中进士。熙宁年间(1068-1077)知武冈县,签书保信军节度判官。后为王安石所不满,以殿中丞致仕。元丰年间(1078-1085),知端州。元祐(1086-1094)初期,官至朝清大夫。少有诗名,为梅尧臣所赏识。其诗颇有和李白相似的地方,曾为王安石所称赏。有《青山集》及其续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