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莽苍饶荆榛,驱马荒城愁杀人,
魏王宫观尽禾黍,信陵宾客随灰尘。
忆昨雄都旧朝市,轩车照耀歌钟起。
军容带甲三十万,国步连营一千里。
全盛须臾哪可论,高台曲池无复存。
遗墟但见狐狸迹,古地空余草木根。
暮天摇落伤怀抱,抚剑悲歌对秋草,
侠客犹传朱亥名,行人尚识夷门道。
白璧黄金万户侯,宝刀骏马填山丘,
年代凄凉不可问,往来唯见水东流。
《古大梁行》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代表作之一,作于作者与李白、杜甫同游大梁之时。此诗描写战国时魏国国都的强盛与衰落,借咏怀古迹寄寓了深沉悲凉的兴亡之叹,流露出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诗人善于寓感慨于写景之中,情景高度融合,使兴亡之叹和身世之感,从鲜明的形象中自然流出。全诗音律顿挫回环,格调苍凉古拙,感慨深沉,意味悠长。
古城莽苍(1)饶(2)荆榛(3),驱马荒城愁杀人,
古城长满了荆棘杂草,笼罩在一片苍茫的气象之中,我骑马走过古城,目睹荒芜的景象,不由愁思满怀难以自已。
魏王宫观(4)尽禾黍,信陵(5)宾客随灰尘。
魏王的宫室、庙观都长满了禾黍,信陵君和他的宾客们都随着灰尘一去了无痕迹。
忆昨雄都旧朝市(6),轩车(7)照耀歌钟(8)起。
想当年在雄伟的都城的朝市上,华贵的车骑华光四射,高雅的乐声悠扬此起彼伏。
军容(9)带甲三十万,国步(10)连营(11)一(12)千里。
精锐的军队,规模达三十万之多,国土上营寨连绵,相接千里之遥。
全盛须臾哪可论(13),高台曲池(14)无复存。
全盛的那段时光对于永恒的历史来说不过的短暂的一瞬,哪里可以言说,连当年那些楼台湖池都早已不复存在了。
遗墟(15)但见狐狸迹(16),古地空余草木根。
断壁残垣间只有狐狸跑过的痕迹,古旧的土地上只留下几许昔日草木的枯根。
暮天摇落(17)伤怀抱,抚剑悲歌对秋草,
天色已晚,草木凋零,我目睹此情此景,不由手把长剑,悲极而歌。
侠客犹传朱亥(18)名,行人尚识夷门(19)道。
侠客朱亥的威名至今为人所传颂,路过的行人都还能认出经过夷门的道路。
白璧黄金万户侯,宝刀骏马填山丘,
那些身佩白璧腰缠黄金的万户侯,以及手持宝刀跨着骏马的战将,早已埋葬在了山丘之中。
年代凄凉不可问,往来唯见水东流。
当年发生在城里的凄凉旧事已没有什么可以深究,往来其中的人们也只能看见那汴河水在从容地向东流。
(1)莽苍:一作“苍茫”。
(2)饶:多。
(3)荆榛:泛指丛生的荆棘杂草。
(4)魏王宫观:古大梁在战国时是魏国都城。宫观:宫殿。观:一作“馆”,一作“殿”。
(5)信陵:战国时魏国公子无忌,封号信陵君。
(6)朝市:朝廷街市。
(7)轩车:有帷幕且前顶较高的车。
(8)歌钟:富贵人家的音乐歌舞。
(9)军容:军队的规模装备。
(10)国步:指国土面积。
(11)营:一作“衡”。
(12)一:一作“五”。
(13)论:言说。
(14)高台曲池:泛指楼台湖池。
(15)遗墟:荒废的城市建筑。
(16)迹:一作“窟”。
(17)摇落:凋零。
(18)朱亥:据《史记·魏公子列传》载,朱亥本为屠夫,后为信陵君击杀晋鄙,夺兵抗秦救赵,是战国时著名的侠士。
(19)夷门:魏大梁城东门。
《古大梁行》此诗是高适与李白、杜甫一起游历大梁古城时所作。据《新唐书·杜甫传》:“尝从(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醋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此事在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宝三年),高适此诗作于当年,时四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