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秣陵口号》是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前四句跃过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先写南京往日之繁华,再转写如今那种繁盛已荡然无存,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荒芜凄凉的景象;后四句写故都帝王宫殿及明孝陵的荒废,诗人紧紧抓住能够反映江山易主的典型事物以抒写情怀,把长期以来在胸中激荡着的沧桑之感倾泻在诗中,抒发了对明朝灭亡的无限伤痛之情。全诗构思精巧,想象丰富,委婉含蓄,凝练深沉。
车马垂杨十字街,河桥(3)灯火旧秦淮。
车马经过那杨柳低垂的十字街,镇淮桥边亮着灯火的是旧时的秦淮。
放衙非复通侯第(4),废圃(5)谁知博士斋(6)。
官府已不再是前朝公侯的宅第,园圃荒废谁知原是前朝南监的厅斋。
易饼市傍王殿瓦(7),换鱼江上孝陵柴(8)。
在市肆卖饼旁边堆着王殿的砖瓦,在江上换鱼肩头挑着孝陵的树柴。
无端(9)射取原头鹿,收得长生苑(10)内牌。
无缘无故地射了孝陵里的麋鹿,却发现它身上悬挂着长生苑的银牌。
(1)秣陵:原为古县名,晋灭吴后以秦淮河以北为建邺,秦淮河以南为秣陵,因而后来也用秣陵来代称南京。
(2)口号:古诗标题用语,和“口占”相似,意即随口吟成,不加修饰的意思。
(3)河桥:指横跨秦淮河的镇淮桥,在南京城南门外古朱雀桥所在地。
(4)放衙非复通侯第:此句作者自注:“中山赐宅改作公署。”中山是指明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在南京有御赐的大宅,以后一直为世袭魏国公的徐家后裔所有,到明亡后才被没收为兵备道衙门。放衙:指官吏从衙署里散值退出,此指衙门。通侯:爵位名,此指徐达后裔。第:住宅。
(5)废圃:荒废的园圃。
(6)博士斋:指明代南京国子监。
(7)王殿瓦:帝王宫殿的砖瓦。
(8)孝陵柴:孝陵上的柴草。孝陵,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寝,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因皇后马氏谥号“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
(9)无端:无因。引申为无缘无故。
(10)长生苑:指饲养长生鹿的苑圃。古人把不准捕杀的动物都加“长生”之称,如“长生鹿”“长生牛”“长生猪”等等。
《秣陵口号》此诗创作于清顺治十年(1653)四月。当时诗人北上路过南京,见这座前朝古都眼前一片荒凉,昔日的繁华景象已荡然无存,由此而兴起家国兴亡的感慨,于是写下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