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下梅》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写作者赶路遇美景却无暇欣赏,而且移情于物,怪到乌鸦头上,不仅很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情,也借物达志,陡起波澜,给诗增添了许多情趣。
不特(2)山盘水亦回,溪山信(3)美暇(4)徘徊(5)?
不仅是山道盘曲,小溪也萦回;青山绿水确实很美,我怎有时间欣赏徘徊?
行人自趁(6)斜阳急,关得归鸦更苦催!
太阳已快下山,我急着抢在天黑前赶路;那归巢的乌鸦,关你什么事,你却叫个不停,拼命地把我逼催。
(1)下梅:地名,具体不详。
(2)不特:不仅,不只是。
(3)信:真实,确实。
(4)暇:这里是无暇的意思。
(5)徘徊:这里是流连、留恋的意思。
(6)趁:追赶。
《过下梅》这首诗作于隆兴元年(1163年),诗人时由零陵赴调杭州。
也许是此行的限期很紧,诗人已经倦于行路,所以诗中充满着焦急与不耐的心情。山路盘曲,溪水萦回,这本来是很美妙的景色,如果是闲暇之日,入山寻幽探胜,一定会使人留连忘返,而诗人用“不特”、“亦”数字,仿佛对本来就应该曲折的山路溪水意见很大。于是,他在第二句干脆说:“溪山美倒是美,可是我哪有空暇来游赏观玩?”这一切原因是什么呢?诗人为何无暇?原来是要赶路,心中唯恐天晚,走得很急。这第三句不仅写出了自己的心情,又通过“斜阳”二字说明时间已晚,呼应前两句为什么对美景无暇徘徊,写得直截明快。由此,逼出了末句,听得乌鸦归巢,阵阵鸣叫,他不禁大怒:“我心里已经够急了,你这讨厌的乌鸦,我与你有什么相干,偏要聒噪催人,使我心中更加烦恼!”
诗的末句,移情于物,明明是自己心急,与乌鸦的叫声无关,偏要怪到乌鸦头上,不仅很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情,也借物达志,陡起波澜,给诗增添了许多情趣。唐人金昌绪有一首《春怨》诗云:“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说个闺中少妇,思念远征的丈夫,他梦中无法与丈夫相会,醒后迁怒饶舌的鸟儿。明代周在有一首《闺怨》诗云:“江南二月试罗衣,春尽燕山雪尚飞。应是子规啼不到,故乡虽好不思归。”写少妇思念丈夫,可丈夫到春末还没回家,她满腹牢愁,却反说丈夫不知回来是因为那暮春啼叫着“不如归去”的杜鹃鸟,只知道在江南叫,却不飞到燕山去催自己的丈夫回家。杨万里、金昌绪、周在诗所寄托的感情不同,但都把自己的情感通过责备鸟儿来表现,合在一起读,很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