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元气老不死,上与左界分山河。
有如巨鳌昂头西入海,突兀已过余陂陀。
我从汾晋来,山之面目腹背皆经过。
济源盘谷非不佳,烟景独觉苏门多。
涌金亭下百泉水,海眼万古留山阿。
觱拂泺水源,奫沦晋溪波。
云雷涵鬼物,窟宅深蛟鼍。
水妃簸弄明月玑,地藏发泄天不诃。
平湖油油碧于酒,云锦十里翻风荷。
我来适与风雨会,世界三日漫兜罗。
山行不得山,北望空长哦!
今朝一洗众峰出,千鬟万髻高峩峩。
空青断石壁,微茫散烟萝。
山阳十月未摇落,翠蕤云旓相荡摩。
云烟故为出浓淡,鱼鸟似欲留婆娑。
石间仙人迹,石烂迹不磨。
仙人去不返,六龙忽蹉跎。
江山如此不一醉,拊掌笑杀孙公和。
长安城头乌尾讹,并州少年夜枕戈。
举杯为问谢安石,苍生今亦如卿何?
元子乐矣君其歌。
《涌金亭示同游诸君》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杂言古风。该诗写涌金亭的景色。诗人先渲染出太行山的磅礴雄伟作为背景,兼以丰富的想象、起伏的层次和生动的刻画,写出涌金亭的神奇色彩,展示了诗人宽阔的胸怀。诗的后半部分,语调突然从高亢转入低沉。诗人目睹金朝在蒙古军队攻击下节节败退,心中忧闷,却自感无力为国分忧,只有借醉酒狂歌消愁。全诗感情沉痛,意韵深幽。
太行(2)元气老不死(3),上与左界(4)分山河。
大行山伟大精神永远不会老死,顶峰与天界划分出疆域和山河。
有如巨鳌(5)昂头西入海,突兀(6)已过余(7)陂陀(8)。
就好像巨龟一样昂头跨入大海,又高高地翻越多少座高冈斜坡。
我从汾晋(9)来,山之面目腹背皆经过(10)。
我从那古晋国的汾水之畔走来,巍巍太行的前后左右全都经过。
济源(11)盘谷(12)非不佳,烟景(13)独觉苏门多。
济源县的盘谷风景并不是不好,要论云烟景致还是苏门山最多。
涌金亭下百泉水,海眼(14)万古留山阿(15)。
看这涌金亭下面的百泉水,像一只海眼千万年留在山窝。
觱拂(16)泺水(17)源,奫沦(18)晋溪(19)波。
它喷涌而出像是泺水的源头,它浪花飞转像是晋水的余波。
云雷(20)涵(21)鬼物,窟宅(22)深蛟鼍(23)。
它声如云雷像是包藏着鬼怪,它穴窟深邃像是隐藏着龙蛇。
水妃(24)簸弄(25)明月玑(26),地藏(27)发泄(28)天不诃(29)。
仿佛仙女在簸弄明月般的水珠,喷发地底的蕴藏上天也不呵责。
平湖(30)油油碧于酒,云锦(31)十里翻风荷。
碧油油的湖面比酒还要纯净,十余里云霞锦缎翻动着风荷。
我来适与风雨会(32),世界(33)三日漫兜罗(34)。
我来恰好是风雨阴沉的天气,云雾飘飞在天地间布满兜罗。
山行不得山(35),北望空长哦(36)!
在山间行走却不见山的踪影,眺望着北方我只能长叹空哦。
今朝一洗众峰出,千鬟万髻(37)高峩峩(38)。
今日忽然阴云尽扫群山毕现,秀丽景色像美女的头饰闪烁。
空青断石壁(39),微茫(40)散烟萝(41)。
山间的石壁割断了万里晴空,蒙蒙烟气遮掩着崖间的藤萝。
山阳(42)十月未摇落(43),翠蕤(44)云旓(45)相荡摩(46)。
十月的太阳此时还没有降落,翠叶和云旗在风中飘荡擦摩。
云烟故为出浓淡,鱼鸟似欲留婆娑(47)。
山里的景色总是有浓又有淡,游鱼飞鸟正表演着舞姿婆娑。
石间仙人迹,石烂迹不磨。
那山石上保留着仙人的遗迹,纵使山石朽烂仙迹也不灭磨。
仙人去不返,六龙(48)忽蹉跎(49)。
仙人此去永也不会返回来了,天子的车驾却在倾刻间颠簸。
江山如此不一醉,拊掌(50)笑杀孙公和(51)。
江山破碎而我们不喝个大醉,孙登就会拍手讥讽嘲笑你我。
长安城头乌尾讹(52),并州(53)少年夜枕戈(54)。
长安城上的鸟尾早已经错乱,并州少年随时随刻守着战戈。
举杯为问谢安石(55),苍生今亦如卿何(56)?
举起酒杯我问一声谢公安石,面对今日百姓你有什么对策?
元子(57)乐矣君其歌。
我元好问喝酒喝得多么高兴,诸位朋友,你们要尽情地唱歌。
(1)涌金亭:河南辉县西北七里有苏门山,也叫百门山。百门山下有流泉,叫百门泉,简称百泉。涌金亭在百泉亭东,“泉从地涌出,日照如金,故名”(《河南通志》)。
(2)太行:山名,在山西、河北与河南之间,主峰在山西晋城南,古有“天下之脊”之称。苏门山位于太行山脉南段。元气:生成天地万物的混元之气。
(3)老不死:长存不灭。
(4)左界:天界。《白虎通》:“天左旋,地右旋。”
(5)鳌:传说中的海中大龟。
(6)突兀:高耸的样子。
(7)余:剩下。
(8)陂陀:倾斜不平的样子。苏门山为太行山余脉,南临平原,山势渐趋平缓。
(9)汾晋:金设汾州、晋州,都在山西境内,即当时的河东路,诗人家乡忻州在此。指汾水流经的山西中部地区。
(10)山之面目腹背皆经过:是说自己跨越太行山而至苏门山。
(11)济源:县名,在河南西北部,黄河北岸。
(12)盘谷:位于济源县北二十里,即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之盘谷。
(13)烟景:树木茂密,云烟缭绕的景色。
(14)海眼:泉眼。《辉县志》:“百门泉……中有三大泉,或传为海眼,以竿试之,不知所底。”
(15)山阿:山的转弯处。
(16)觱拂:泉水涌出的样子。
(17)泺水:古水名,源出山东济南。
(18)奫沦:波浪回旋的样子。
(19)晋溪:即晋水,在今山西太原西南,源出滴沥泉,泉由悬瓮山出,犹百泉出自苏门山。
(20)云雷:指山中云雾缭绕之处。
(21)涵:包容。
(22)窟宅:洞穴。
(23)蛟鼍:蛟龙和鳄鱼。
(24)水妃:即水仙,司水女神。
(25)簸弄:摆弄,玩弄。
(26)明月玑:即夜光珠,此比喻水色。《神异经》:明月珠,径三寸,光照千里。玑,不圆的珍珠。
(27)地藏:地下的宝藏。
(28)发泄:外露。
(29)诃:怒责。
(30)平湖:涌金亭前的水池,由泉水汇成,后修成长三百尺、宽百余尺的湖。
(31)云锦:彩霞,这里比喻荷花。
(32)适与风雨会:正赶上刮风下雨。
(33)世界:此指宇宙。
(34)兜罗:也成兜罗锦,即木棉,《楞严经》注:兜罗树上出绵。此处喻指云雾。
(35)山行不得山:由于连日雨雾笼罩,所以在山中行走却看不见山的真貌。
(36)长哦:长叹。
(37)千鬟万髻:形容山上景色美妙,如同妇女头上的装饰一样好看。鬟、髻,古代女子的发式,因高耸于头顶,故常以之比山头。
(38)峩峩:同“峨峨”,高耸的样子。
(39)空青断石壁:指青空如被峭壁截断。空青,青色的天空。
(40)微茫:迷茫不清。
(41)烟萝:草木茂密,烟聚萝缠的状态。萝,即松萝,地衣类植物,常寄生于松树上,蔓延下垂。
(42)山阳:山的南面。
(43)摇落:指草木凋零。
(44)翠蕤:下垂的绿色草木。
(45)云旓:漂浮的流云。旓,旌旗下边垂悬的饰物。
(46)荡摩:摇荡碰擦。
(47)婆娑:盘旋,起舞。
(48)六龙:《淮南子》:“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这里即指日光。
(49)蹉跎:虚度光阴度过,这里即指西沉。
(50)拊掌:鼓掌,拍手。
(51)孙公和:孙登,字公和,三国时魏人,曾隐居苏门山,人称“苏门先生”。是个半人半神的形象。
(52)乌尾讹:乌鸦噪起,意谓时局动荡。讹,通“吪”,摇动,比喻天下动荡。
(53)并州:汉唐时州名,州治在今山西太原。
(54)夜枕戈:枕着武器睡觉,表示时刻准备作战。
(55)谢安石:谢安,字安石,东晋孝武帝时宰相。早年隐居东山,屡违朝廷旨意,不肯出仕。
(56)如卿何:如……何:意为“对……怎么办”,“把……怎么办”。卿:对人表示亲热的称呼。
(57)元子:指唐代诗人元结,少居商余山,曾著《元子》十篇,故以元子自称。此处诗人自称。
诗人寓居河南登封等地十八年(1216—1233)竟然没有去过苏门山,直到蒙古定宗贵由二年(1247)秋冬之际才得一游。诗人游苏门山时,距金亡十三年时间,蒙古早已统一了北方,但是一方面蒙古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政局不稳,另一方面又对南宋连年作战,给人民生活带来痛苦。面对这样的局势,即使游览着苏门山美景,诗人也不免忧国忧民,于是写下《涌金亭示同游诸君》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