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插秧歌》是南宋诗人文学家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该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各有分工,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前四句,纯用描写手法,极富表现力。后四句宛若一组特写镜头,绘形绘声。全诗写得新、奇、快、恬,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风格。
田夫抛秧(1)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2)。
种田的农夫将秧苗抛在半空,农妇一把接住,小儿子把秧苗拔起,大儿子再把秧苗插入水中。
笠是兜鍪(3)蓑(4)是甲(5),雨从头上湿到胛(6)。
斗笠是头盔,蓑衣是战甲,但似乎没什么用,雨水从头上进入,直湿到肩胛。
唤渠(7)朝餐(8)歇半霎(9),低头折腰(10)只不答(11)。
喊他停下来吃早餐好休息一会儿,那农夫低头弯腰,努力插秧,半天不回答。
秧根未牢莳(12)未匝(13),照管鹅儿与雏鸭。
秧苗根部尚不牢固,栽种也还没完成,一定要照看好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
(1)抛秧:插秧前,将秧苗从秧畦拔出,捆成小捆,扔进稻田,叫作抛秧。
(2)插:将秧苗栽插在水田中。
(3)兜鍪:古代打仗时戴的头盔。
(4)蓑:即蓑衣,用草或棕制成,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5)甲:用金属或皮革制成的护身装备。
(6)胛:肩胛骨,这里指肩膀。
(7)渠:他。
(8)朝餐:吃早饭。
(9)半霎:半晌,一会儿。
(10)折腰:弯腰。
(11)只不答:指不搭理农妇的要求,但却有别的话要说。以下两句便是农夫说的话。
(12)莳:移栽植物,这里指插秧。
(13)未匝:指这块田里还没有栽插完毕。匝,满。
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插秧歌》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