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二首

刘禹锡 〔唐代〕 刘禹锡

【其一】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

【其二】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惟待见青天。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忆江南二首》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组词作品。第一首词从春恋人着笔,通过拟人化手法,抒写了一位洛阳少女的惜春、伤春之情;第二首词写作者的惜春之情,包含了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情绪,既有伤春之意,又表现了作者珍惜流年的情怀。全词把人情物态糅为一体,构思新颖,手法多变,语言朴实无华,结构紧凑奇巧,充分体现了“清新流畅、含思婉转”的艺术特色。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其一】

【其一】

春去也,多谢(1)洛城(2)人。弱柳(3)从风疑举(4)丛兰(5)裛露(6)似沾巾。独坐亦含嚬(7)

春光去时离情依依,像在感谢留恋她的洛阳人。柔弱的柳条随风飘扬,像举起衣袖告别离去的春;丛生的兰花被露水沾湿,像惜春的泪水湿透了罗巾;那伤春的美女独坐庭院,望着柳和花将愁眉皱紧。

【其二】

【其二】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8)。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9)竹叶(10)尊前(11)惟待(12)青天(13)

春光正在离去啊,都来珍惜这阳光灿烂的暮春天。那小溪的潺潺流水上,还漂浮着美丽的桃花花瓣;最好是默默无语地看呀想呀,沉醉在竹叶酒的酒杯前。为了抓住这最后的春景,只盼天天遇上万里无云的晴天。

注释

(1)多谢:殷勤致意的意思。晋陶潜《赠羊长史》诗:“路若经商山,为我少踌躇,多谢绮与角,精爽今何如?”

(2)洛城:洛阳(今属河南)。

(3)弱柳:柳条柔弱,故称弱柳。南朝陈张正见《赋得垂柳映斜溪》:“千仞青溪险,三阳弱柳垂。”

(4)袂:衣袖。

(5)丛兰:丛生的兰草。

(6)裛露:沾上露水。“裛”通“浥”,沾湿。

(7)含嚬:谓皱眉。形容哀愁。“嚬”同“颦”,皱眉。

(8)艳阳年:即艳阳天,阳光灿烂的春天,这里指暮春。南朝宋鲍照《学刘公干体》诗:“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集君瑶台里,飞舞两楹前。兹辰自为美,当避艳阳年。”

(9)无辞:无语,默默地。

(10)竹叶:竹叶酒。

(11)尊前:在酒樽之前。指酒筵上。尊,同“樽”,酒杯。

(12)惟待:只等。

(13)青天:无云的天,指晴天。

创作背景

此词约为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作于洛阳。其调名下有作者自注:“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当时白居易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刘禹锡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二人均在洛阳,时相唱和,白居易词共三首,刘禹锡的和词共两首。

拼音版

jiāngnánèrshǒu

chūnduōxièluòchéngrénruòliǔcóngfēngmèicónglánshìzhānjīnzuòhánpín

èr

chūngòngyànyángniányóuyǒutáohuāliúshuǐshàngzhúzuìzūnqiánwéidàijiànqīngtiān

作者简介

刘禹锡

刘禹锡(诗豪)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和柳宗元交谊甚深,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多所唱和,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有《刘梦得文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