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李澣三首》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五言绝句组诗作品。这是一组酬答友人李澣的诗作,第一首诗写对人世相隔、音书难通的感触,第二首诗怀想友人的隐士生活,第三首诗告知自己的生活状况,又流露出对友人的关心和思念。全诗语言质朴平淡,情味浓深,尤其第三首诗答问相扣,结构缜密,冲和有淡泊之志,实有忘言之妙。
孤客逢春暮,缄情(2)寄旧游。
孤身在外的旅人遇到了春末时节,心中满怀的情谊只能封存起来,寄托给远方的老朋友。
海隅(3)人使远(4),书到洛阳秋。
你身处海角天涯,人使传递消息到那里路途遥远,等到我的书信到达洛阳时,恐怕已是深秋时节了。
(1)李澣:一作“李浣”,诗人的朋友。
(2)缄情:封书。书信中满含对友人的忆念之情,故云“缄情”。缄,封闭。
(3)海隅:海边。有僻远之意。
(4)人使远:派人或托人远递书信。人使,使者。
题目“答李澣”,可知李澣先有诗寄赠询问韦应物近况,韦应物写下此组诗酬答,约作于大历初秋日,时在洛阳。据诗,此时李澣已罢洛阳主簿归楚州。
《答李澣三首》这是一组从容平淡、遥想幽深的赠答诗。第一首诗对人世中遥遥相隔、音书难通的体会极深,用最平淡的写法写出了最深刻的感触。第二首诗怀想友人“扁舟隐荻花”的隐士生活,虽然连续用典,但在艺术上不能提升整篇的诗味。第三首诗以简淡之语告知自己的生活状况,蕴含独居无友的淡淡寂寞之情,又流露出对友人的关心和思念。
其中第三首诗广为流传。在唐代诗人中,韦应物是比较闲适的一位,这也许与他的家世背景有关系。这首诗就写得很闲适,诗人惬意地交友,惬意地读书,惬意地探讨学问,也惬意地作诗。生活中的琐事,因为有了平和淡然的心境,也就具有了盎然的诗意。
既然是赠答诗,诗人首先就答:“林中观易罢,溪上对鸥闲。”诗人告诉朋友:我近来很闲适,在幽静的山林中,潜心读《易经》,读累了,有溪上的白鸥陪伴,如此这般,真是神仙过的日子。在中国古代众多典籍中,诗人选择了《易经》,恐非偶然。《易经》从表面上看是一部占卜之书,实际上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表现了古人由自然现象升华为人事思考的过程。由于经常与自然为伍,韦应物对自然现象很感兴趣,在他的诗歌中,常常对人们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提出疑问,如《听嘉陵江水声》《咏夜》《咏声》等。在中国古代文人中,除了写作《天问》的屈原以外,很少有诗人对自然奥秘有探索的欲望,韦应物可以说是罕见的一位。因此,诗人林中读《易经》,可能与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浓厚兴趣有关,一边读《易经》,一边细推物理,诗人的确是很惬意的。这里的“对鸥闲”也表明了诗人的心情。鸥鹭在中国古代往往是隐者的象征。诗人读罢《易经》后,又与溪上的白鸥相对,其闲适心境,可见一斑。
答完了朋友,诗人开始提问了:我如此地安闲舒适,朋友可好?“楚俗饶词客,何人最往还?”李澣正居楚地,“唯楚有才”,那里是诗人荟萃之地,屈原、宋玉都是楚人。诗人问:你在那里同哪些诗人往来最为密切,在交往中,又有什么新作?与朋友交,贵在心知,贵在精神的相通,贵在志趣的相投。诗人与李澣的交往,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因而这首赠答诗,虽然是写生活琐事,却有着浓浓的诗意。诗人虽然是淡淡几笔,却写出了与朋友的亲切情感。
韦应物诗的结构,人或云其“若不经意”,此诗亦然。前两句从一个侧面告诉友人自己的生活,后两句联系友人的生活环境询问友人的近况,没有刻意求深求新之处。然而看似不经意,却自有其内在的缜密。全诗语淡情浓,更有淡泊之志冲和其中,读之足以移人心志,实有“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的忘言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