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上作

徐祯卿 〔明代〕 徐祯卿

两年为客逢秋节,千里孤舟济水旁。

忽见黄花倍惆怅,故园明日又重阳。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济上作》是明代诗人徐桢卿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的前两句点明时序与处境,写出客居时间之久,以见思乡之深,怀归之切;后两句是直截的抒情,写极目所见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浓烈的乡思。全诗因触景生情,联想自然,句句警语,也句句情语,浅近直截地吐露心思,语不深而情深。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两年为客逢秋节(1),千里孤舟济水旁。

两年来遇到秋节都做客他乡,这次离家千里乘舟停泊在济水旁。

忽见黄花(3)倍惆怅,故园明日又重阳。

忽然见到盛开的菊花分外惆怅,家乡的明天又是佳节重阳。

注释

(1)秋节:指重阳节。

(2)济上:水名。古与江、准、河并称四渎。《尚书·禹贡》:“导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济水源出于河南济源县王屋山,其故道本过黄河而南,东流至山东,与黄河并行入海,后下游为黄河所夺,惟河北发源处尚存。

(3)黄花:菊花。因菊花秋开,秋令在金,故以黄色为正,因称黄花。李白《九日龙山歌》:“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创作背景

徐祯卿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二十七岁时及进士第,授大理左寺副之职,此后就长期客居京师等地。《济上作》这首诗写的就是他逢重阳时节客居北土时所发的思乡之情,当是弘治二十年(1507年)前后,作于山东济水之上。

文学赏析

《济上作》此诗抒发了诗人客游在外时的怀乡之情,语不深而情深是其特色。

前两句叙写为客的孤苦之况。首句平平道来,无非是说明诗人在他乡为客已有两年,此时又适逢重阳节将临,语气平淡无奇,似纯为叙述,不带感情色彩,然而“两年为客”与“逢秋节”并提,无疑又隐含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味。客游异乡,又逢佳节,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但诗人并不急于吐露这种心情。次句紧承起句,点出了诗人此时正乘舟于济水之上,交代了写诗的地点和诗题相应,同时,孤舟千里又暗示了诗人异乡漂游的孤独感。虽然如此诗人在前两句中并无一字直接抒写怀乡之情。

从第三句起,诗人转入了直接抒情。行舟济水之上,却不提两岸景物,唯独写到了菊花,菊花乃秋日常见之物,本无可惊怪,然云“忽见”,便有突如其来之感,暗含了触目惊心之意。身处异乡,心情本已惆怅,此刻无意中又见到菊花,于是猛然感悟到光阴荏苒不知不觉中,时光流移,节物已换,又近重阳佳节了,可自己依然客游他乡,无法与故乡亲人团聚,因而旅思倦摇的惆怅之情倍增。古人重阳有赏菊的习俗,故由菊花而及重阳、又由重阳佳节而念及故乡是十分自然的事,但作者写时却不按这样的顺序,而是稍稍变化,在最后一句中有意宕开,从故园落笔,且重阳本是各地一致的节日,并非故乡独有,可作者偏偏说“故园明日又重阳”,突出了故园,这样就把身在他乡,心在故园的一片深情表达得曲折有致。

此诗的章法也可见王昌龄《闺怨》的影响。但王诗一、二句是从“不知愁”反起,第三句以“忽见”陡转,最后结出“悔教”的心情来,结构上表现反衬之巧妙,转折之突兀;而此诗一、二句则于平平叙写中寓深沉愁情,第三句以“忽见”触发,倍进一层,结句轻轻点明,戛然而止,结构上表现铺垫之有力,倍进之劲健。

作者简介

徐祯卿

徐祯卿

明代文学家,吴中诗冠

徐祯卿(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国,吴县(今属江苏)人。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授大理寺左寺副,以过失降为国子监博士。“吴中四子”之一。后与李梦阳等并称“前七子”,倡导文学复古运动。有《迪功集》《谈艺录》。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