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昌作

徐祯卿 〔明代〕 徐祯卿

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

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

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

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在武昌作》是明朝诗人徐祯卿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人通过描写武昌洞庭之秋景,烘托一种凄清寂寥的气氛,从而表达出诗人心中的思念家乡之情与倦于漂泊之意。全诗古澹拙朴,气韵高浑,别具一格。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洞庭(2)叶未下,潇湘(3)秋欲生。

洞庭湖畔树叶还没有掉落,潇湘一带秋天正要来临。

高斋(4)今夜雨,独卧武昌城。

高敞的书斋,今夜风雨飘摇,孤独地躺卧在武昌城中。

重以桑梓(5)念,凄其(6)江汉(7)情。

对故乡的思念重又萦绕心头,身处江汉不由产生凄凉之情。

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8)

不知高飞天外的鸿雁,为什么事情乐于远途跋涉,高飞天外呢?

注释

(1)武昌:今湖北省会武汉市武昌镇。

(2)洞庭:湖名,在湖南之北,长江南岸。

(3)潇湘:湖南省二水名。

(4)高斋:高敞的书斋。

(5)桑梓:《诗·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古代住宅旁常栽桑梓二木,故后人用以喻家乡。张衡《南都赋》:“永世克孝,怀桑梓焉。”

(6)凄其:寒冷的样子。

(7)江汉:汉水流至湖北省汉口入长江,故称江汉,武昌在汉口对岸。

(8)长征:长途跋涉。

创作背景

作者在壮年时曾远离桑梓、流寓江湘,而这首五律,正是写于秋肃将临、诗人客居武昌的时候。秋天的肃杀凄凉,让作者更生思乡之情,于是有感而发,写下《在武昌作》这首诗篇。

拼音版

zàichāngzuò

dòngtíngwèixiàxiāoxiāngqiūshēng

gāozhāijīnchāngchéng

zhòngsāngniànjiānghànqíng

zhītiānwàiyànshìzhǎngzhēng

作者简介

徐祯卿

徐祯卿

明代文学家,吴中诗冠

徐祯卿(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国,吴县(今属江苏)人。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授大理寺左寺副,以过失降为国子监博士。“吴中四子”之一。后与李梦阳等并称“前七子”,倡导文学复古运动。有《迪功集》《谈艺录》。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