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鸣亭

徐祯卿 〔明代〕 徐祯卿

凤鸣期不来,瑶华几销歇。

唯有山中人,吹箫弄明月。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凤鸣亭》是明代徐祯卿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该诗首句由亭名发感概,鸣凤不至,寓意盛世不再,明君难逢。次句作进一步发挥,象征美好事物的鲜花已经凋谢,寓意诗人理想抱负的落空。后半由对现实的不满想到退隐,表明诗人内心的痛苦。全诗格高韵胜,句句用典,意在言外,揭露了明朝中期政治黑暗、忠良受到迫害的社会现实。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凤鸣(2)(3)不来,瑶华(4)销歇(5)

凤鸣期盼不来,鲜花却已凋谢。

唯有山中人(6)吹箫(7)弄明月。

唯有山中隐士,吹箫寄情明月。

注释

(1)凤鸣亭:亭名,位置不详。

(2)凤鸣:一种祥瑞。《诗经·大雅·卷耳》:“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后世多以鸣凤朝阳比喻清明盛世或贤才遇时。

(3)期:期望、盼望。

(4)瑶华:鲜花。屈原《九歌·大司命》:“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

(5)销歇:凋谢。

(6)山中人:隐士。唐人王维隐居陕西蓝田山中给友人裴迪的信,自署“山中人王维”。

(7)吹箫:西汉刘向《列仙传·上·萧史》载,春秋时秦穆公女弄玉嫁与萧史,后来夫妇二人吹箫引凤升天而去。此二句从唐人丘丹《和韦使君秋夜见寄》“中有学仙侣,吹箫弄山月”化出。

创作背景

该诗乃题亭之作,作者徐祯卿生当明中叶的成化、弘治、正德年间,弘治年间宦官刘瑾等八人号称“八虎”,诱导武宗游乐,把持朝政,残害忠良。在此情况下,徐祯卿生归隐之意。进而由亭名生感慨而创作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文学赏析

亭曰“凤鸣”,故首句入手擒题,感慨凤鸣声断,企盼不至。凤鸟之鸣昭示着清平之世的来临,而今诗人却感叹它迟迟不来,其忧念世事、自伤怀抱之意可以想见。

接着写瑶华凋零,申足首句的意思。瑶华语出《楚辞·九歌·大司命》,即玉花,据说服食可致长寿。在这里代表着一切美丽的花朵,诗人继承了《楚辞》中香草美人的象征传统,以冰清玉洁般的花来喻指世间的美好事物。“销歇”之叹实即屈原《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同义语,诗人在千载之下实与屈原同作一叹。前两句都在说明美好事物的消失,理想抱负的落空,让人体会到诗人感事伤时的忧怀。

对现实的失望使他转向隐遁。自从春秋时代楚国的隐士接與嘲笑孔子“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以来,无数文人都从不满现实走向退隐避世,“凤”既不可求,就转而去做“山中人”。末句以吹箫弄月来概括其隐逸生涯。细玩诗意,“吹箫”亦非泛泛而下之语。此处“吹箫”呼应开头的“凤鸣”,但诗人此时已无凤可伴,只能寄情于明月了。以“弄”字状玩月,诗人也有所祖述。吴曾《能改斋漫录》谓出徐鼎臣《搜神记》所载鄱阳山中木客之诗:“城市多嚣尘,还山弄明月。”“弄月”遂成诗人习用之词藻。“弄”字另有演奏之意,用在这里关合吹箫,更增情趣。唐代丘丹《和韦使君秋夜见寄》诗云:“中有学仙侣,吹箫弄山月。”诗人此句或祖袭,或暗合,都说明与凤鸣相关。

将此诗放在徐祯卿所处的历史背景下,就能更深入地理解其归隐的意蕴。此诗看似平淡,实则细针密线,以凤鸣关合全诗,表现其清操高节。诗中间有藻饰点缀,如“凤鸣”“瑶华”之见出其濡染晚唐之处。这或许就是李梦阳所认为“守而未化”者,但也正体现出徐诗的清妍,不像李梦阳拘泥于高古一路。

作者简介

徐祯卿

徐祯卿

明代文学家,吴中诗冠

徐祯卿(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国,吴县(今属江苏)人。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授大理寺左寺副,以过失降为国子监博士。“吴中四子”之一。后与李梦阳等并称“前七子”,倡导文学复古运动。有《迪功集》《谈艺录》。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