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鸣亭》是明代徐祯卿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该诗首句由亭名发感概,鸣凤不至,寓意盛世不再,明君难逢。次句作进一步发挥,象征美好事物的鲜花已经凋谢,寓意诗人理想抱负的落空。后半由对现实的不满想到退隐,表明诗人内心的痛苦。全诗格高韵胜,句句用典,意在言外,揭露了明朝中期政治黑暗、忠良受到迫害的社会现实。
凤鸣(2)期(3)不来,瑶华(4)几销歇(5)。
凤鸣期盼不来,鲜花却已凋谢。
唯有山中人(6),吹箫(7)弄明月。
唯有山中隐士,吹箫寄情明月。
(1)凤鸣亭:亭名,位置不详。
(2)凤鸣:一种祥瑞。《诗经·大雅·卷耳》:“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后世多以鸣凤朝阳比喻清明盛世或贤才遇时。
(3)期:期望、盼望。
(4)瑶华:鲜花。屈原《九歌·大司命》:“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
(5)销歇:凋谢。
(6)山中人:隐士。唐人王维隐居陕西蓝田山中给友人裴迪的信,自署“山中人王维”。
(7)吹箫:西汉刘向《列仙传·上·萧史》载,春秋时秦穆公女弄玉嫁与萧史,后来夫妇二人吹箫引凤升天而去。此二句从唐人丘丹《和韦使君秋夜见寄》“中有学仙侣,吹箫弄山月”化出。
该诗乃题亭之作,作者徐祯卿生当明中叶的成化、弘治、正德年间,弘治年间宦官刘瑾等八人号称“八虎”,诱导武宗游乐,把持朝政,残害忠良。在此情况下,徐祯卿生归隐之意。进而由亭名生感慨而创作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