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峰绝顶,复岫回峦,斗耸相乱。千丈岩陬牙横梧,两石不相接者丈许,俯身下视,足震慑不得前。王文成少年曾趵而过,人服其胆。余叔尔蕴以毡裹体,缒而下。余挟二樵子,从壑底搲而上,可谓痴绝。
丁卯四月,余读书天瓦庵,午后同二三友人登绝顶,看落照。一友曰:“少需之,俟月出去。胜期难再得,纵遇虎,亦命也;且虎亦有道,夜则下山觅豚犬食耳,渠上山亦看月耶?”
语亦有理,四人踞坐金简石上。是日,月政望,日没月出,山中草木都发光怪,悄然生恐。月白路明,相与策杖而下。行未数武,半山嘄呼,乃余苍头同山僧七八人,持火燎、䩺刀、木棍,疑余辈遇虎失路,缘山叫喊耳。余接声应,奔而上,扶掖下之。
次日,山背有人言:“昨晚更定,有火燎数十把,大盗百余人,过张公岭,不知出何地?”
吾辈匿笑不之语。谢灵运开山临澥,从者数百人,太守王琇惊骇,谓是山贼,及知为灵运,乃安。吾辈是夜不以山贼缚献太守,亦幸矣。
《炉峰月》是明代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记叙了作者与友人登上炉峰绝顶看月的奇险经历。炉峰不仅山势高绝,而且有遇虎的危险,作者等人置身此地看月,觉得“山中草木都发光怪,悄然生恐”,这不同于在西湖看月时的闲雅心境。结尾借外人的传言,类比谢灵运被误作山贼的事,又使文章增添了几分幽默、风趣的色彩。全文短小而有波折,富有情趣。
炉峰绝顶,复岫回峦(1),斗耸(2)相乱。千丈岩陬牙(3)横梧,两石不相接者丈许,俯身下视,足震慑不得前。王文成(4)少年曾趵(5)而过,人服其胆。余叔尔蕴(6)以毡裹体,缒(7)而下。余挟二樵子,从壑底搲(8)而上,可谓痴绝。
香炉峰的山巅,山峰曲折起伏地耸立着,山上的岩石犬牙交错,不相接的两石之间一丈多的距离,俯身往下看,绝壁陡峭吓得人不敢上前。王守仁年少时曾一跳而过,别人都佩服他的胆量。我叔叔张尔蕴用毡裹着身体,身上系着绳子放下去,我只得带着两个樵夫,从谷底攀援上去找他,可以说是非常愚笨了。
丁卯(9)四月,余读书天瓦庵(10),午后同二三友人登绝顶,看落照。一友曰:“少需(11)之,俟月出去。胜期难再得,纵遇虎,亦命也;且虎亦有道,夜则下山觅豚犬食耳,渠(12)上山亦看月耶?”
天启七年四月,我在天瓦庵读书,午后同三位朋友登上绝顶看落日。其中一位朋友说:“我们稍等一下,等月亮出来再走,这样的机会千载难逢,纵然遇到虎,也是命中注定了。况且虎亦有虎道,夜晚才会下山寻找猪狗作为食物,它难道也会上山看月亮吗?”
语亦有理,四人踞坐金简石(13)上。是日,月政(14)望,日没月出,山中草木都发光怪,悄然生恐。月白路明,相与策杖而下。行未数武,半山嘄(15)呼,乃余苍头(16)同山僧七八人,持火燎、䩺(17)刀、木棍,疑余辈遇虎失路,缘山叫喊耳。余接声应,奔而上,扶掖下之。
这话讲得也有道理。于是我们四人盘坐在石头上。当晚正是农历十五月圆之夜,日落月升,月光之下山中草木熠熠发光,让人心胆生寒。皎洁的月光照亮道路,我们拄着拐杖相互搀扶着下山。没走几步,半山腰传来喊叫声,原来是我家老仆同七八个山僧拿着火燎、短刀、木棍来找我,担心我们这些人遇到老虎或者迷路了,就沿途叫喊着。我边回应他边奔跑过去找他,并相互搀扶着下山。
次日,山背有人言:“昨晚更定,有火燎数十把,大盗百余人,过张公岭(18),不知出何地?”
第二天,山后有人传言:“昨晚更定时分,有几十个火把,一百多名大盗,经过张公岭,不知从哪里来的?”
吾辈匿笑不之语。谢灵运开山临澥(19),从者数百人,太守王琇惊骇,谓是山贼,及知为灵运,乃安。吾辈是夜不以山贼缚献太守,亦幸矣。
我们都偷笑不说话。谢灵运曾经带着几百人在靠近陆地的海湾边开山,太守王琇以为是山贼,心神不宁,直到知道是谢灵运才平静下来。我们当夜没有被误当山贼绑着献给太守,也是庆幸不已。
(1)复岫回峦:犹重山叠嶂。
(2)斗耸:陡峭高耸。
(3)陬牙:山崖突出处。陬,角落。
(4)王文成: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绍兴余姚人,明中叶名臣,心学大师,卒谥文成。
(5)趵:跳跃。
(6)尔蕴:张烨芳,字尔蕴,号七磐,张岱从叔。性豪奢,广交游,筑室炉峰,日游城市,夜必往山宿。
(7)缒:悬绳而下。
(8)搲:牵挽。
(9)丁卯:天启七年(1627年)。
(10)天瓦庵:即天瓦山房,在香炉峰附近。《越中园亭记》:“天瓦山房,在表胜庵下,背负绝壁,楼台在丹崖青嶂间。近张平子读书其中,引溪当门,夹植桃李,建溪山草亭于山址,更自引人着胜。”
(11)需:等待。
(12)渠:他。
(13)金简石:相传香炉峰旁宛委山上有盘石,石上有金简青玉古字。后世据传说指为金简石。
(14)政:通“正”。
(15)嘄:呼叫。
(16)苍头:仆人。
(17)䩺:刀鞘。
(18)张公岭:又称阳和岭,在绍兴市南五里。
(19)澥:渤澥,大海。谢灵运事见《宋书》本传:“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从者数百人。临海太守王琇惊骇,谓为山贼,徐知是灵运,乃安。”张岱此文以“临澥”易“临海”。
明熹宗天启七年(1627年)四月,张岱同朋友登上炉峰绝顶看日落,后在友人建议下等晚上月亮升起再走,期间发生一些趣事,事后他写下了《炉峰月》这篇短文。
炉峰即香炉峰,绍兴会稽山支峰,形似香炉,故名。登山望月,平常事耳,一经张岱点染,却横生奇趣,节节可玩。香炉峰顶奇险之地,而仍有一帮“痴绝”之人,不惜以身冒险,攀登跳跃其上。更有甚者,作者同友人竟不畏遇虎之险,在炉峰顶上赏月。这惊人之举,实在骇人。
《炉峰月》此文先是极力渲染炉峰绝顶的险峻,又通过描写王守仁等人的痴行,从侧面烘托。尔后,笔锋一转,心平气和地叙述同友人登绝顶观落日的经历。因为友人的提议,决定留在峰顶观月。由此进入了文章的高潮,也是最精彩的部分。文章的气氛也由平和渐渐向紧张过渡。用不动声色的行文,将紧张、恐怖的气氛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来。作者以友人的话先下伏笔,来给自己打气,实际上也故意设下了恐怖的因素,为小品文的情节发展提供了内在的动力。月出之后,由眼前变幻、古怪的景象,引发出作者同友人内心隐藏着的恐惧感,由此“悄然生恐”,于是“相与策杖而下”,真是狼狈之至。最后,以老苍头与山僧的情节设置,痛快淋漓地结束了这场冒险的经历。“苍头”“山僧”七八人,手持火把、刀棍,大有欲与猛虎搏斗的架势,其实是一场虚惊。他们的怀疑是有根据的,办事是认真的,事有趣但不可笑。行文至此本可告结束,作者却又兴余波,以次日山背之人的议论,再一次渲染了昨日之举的“荒唐”。可笑的是“山背”之人,捕风捉影,制造特大新闻,实为庸人自扰。对于他们不必指明真相,还是照旧让他们闷在自制的葫芦里,反被他人耍弄为妙,“匿笑不之语”是张岱机智之处。结语笑谑,极具风趣,更添几分意趣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