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是南宋著名词人姜夔的作品,上片以雁怯重云,画船载愁,浪打船头等惨淡景象反衬归家之欢欣,下片以春浦渐绿,小梅长枝,灯火催归等热闹景象突出了作者归心似箭的心情。以哀景写欢乐,以淡笔写浓情。
雁怯重云(4)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5)西,打头风浪(6)恶(7)禁持(8)。
重叠的彤云低压着,连大雁也吓得不肯啼叫了。当航船经过石塘西畔时,我心中的愁苦更加浓重。船儿被迎头打来的风浪恶作剧地摆布着。
春浦(9)渐生迎棹(10)绿,小梅应长亚门(11)枝,一年灯火(12)要(13)人归。
迎着归棹,春天的河岸上已逐渐生出一层嫩绿;小小的梅树,新枝该长得压着门楣了吧?一年一度的灯节已经开始了,仿佛在催促我:快点回来啊!
(1)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沙溪》。后用为词牌,上下片三个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两体。
(2)丙辰岁:庆元二年(1196),岁不尽五日:谓除夕前五日。
(3)吴松:江名。古称松江。
(4)重云:重重云层。
(5)石塘:在苏州的小长桥。
(6)打头风浪:迎头风浪。
(7)恶:猛,厉害。
(8)禁持:“禁”通“今”,摆布。
(9)浦:水滨。
(10)棹:划船的工具,船桨,也指船。
(11)长亚门:长得靠近门楣。
(12)一年灯火:指春节至元宵节的灯笼、焰火之类。
(13)要:通“邀”。陶渊明《桃花源记》:“便要还家。”
《浣溪沙·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这首词写还家过年之情。过年是中国家庭天伦之乐的重要体现。家往往是中国人人生理想的起点和躲风避雨的港湾。特别是对多年飘泊在外的游子,家的感觉异常温馨。姜夔一生布衣,以清客身份依人篱下,辗转飘泊,除夕不能回家过年,已是常事。宋宁宗庆元二年丙辰除夕前五日,姜夔从无锡乘船归杭州(当时白石移家杭州,依张鉴门下),途中经过吴松,遂作此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