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飞泉万斛珠,悬崖千丈落鼪鼯。已通樵径行还碍,似有人声听却无。
闲略彴,远浮屠,溪南修竹有茅庐。莫嫌杖屦频来往,此地偏宜著老夫。
《鹧鸪天·石门道中》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写壁立千仞的石门山和山间奇异的风景气氛,下片写山那边的宁静优美风光,给人以别有洞天的惊喜感。全词通首一体,统一中又有分际,分片处意不断,写景雄奇深险,优美静寂,情是因景而生。
山上飞泉万斛珠,悬崖千丈落鼪(1)鼯(2)。已通樵径(3)行还碍,似有人声听却无。
山上飞泉似万斗珠玉倾泻,千丈悬崖唯有黄鼬、飞鼠上下。山路回旋,樵径已通还阻。似有人声,细听却无。
闲略彴(4),远浮屠(5),溪南修竹(6)有茅庐。莫嫌杖屦(7)频来往,此地偏宜著老夫(8)。
闲静的小桥溪水,远处的佛塔隐隐约约,溪南绿竹丛中露有几间茅庐。别嫌我杖屦常来往,此地偏偏适宜老夫。
(1)鼪:即鼬(yòu),一名鼠狼,俗称黄鼠狼。
(2)鼯:鼠的一种,别名夷由,形似蝙蝠,以其前后肢间有飞膜,能在林中滑翔,俗称飞鼠。
(3)樵径:《全宋词》作“樵迳”,意为砍柴者走的小路,泛指山间小路。
(4)略彴:小桥。
(5)浮屠:佛塔。
(6)修竹:长竹。
(7)杖屦:拄杖。
(8)夫:词人自称。
石门,古地名,明曹学佺《大明一统名胜志》和《铅山县志》都认为,石门咏铅山县女城山之药云洞,也有人认为或许是“女城山附近之地”,确切地点也无法考知。不过有一点是很清楚的,那就是石门山高水长,风物宜人。作者晚年往来其间,因爱其泉石之胜,欲老于其中,故作此词,以表心曲。从“杖屦”与“老夫”来看,这首词大约写于辛弃疾生活后期,即闲居瓢泉时所作,时间大约在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年)前后。
一般的词,往往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首词打破了这个惯例,前七句写景,后二句抒情,景因情设,情随景生,镜花水月,是二而一,自然之至。
开头二句,写石门的山光水色。第一句写水,写山泉;第二句写山,写悬崖峭壁和栖息其间的小生物。泉水从山上落下,随风飘洒,像一条玉龙凌空飞舞,又象万斛珍珠散落人间,美丽极了。那高大的山崖壁立千丈,令人目眩,而鼪鼯却栖息其上,出没于乱石丛林之中。前一句写静的景物,着以“飞”字,便化静为动;后一句写动的景物,但鼪鼯之动又恰恰反映了山间之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动静相宜,字字生辉。“已通樵径”二句,写山中行人稀少。前一句是说,远远望去,有条探樵人行走的小路越过悬崖,通向飞泉,但不好走;后一句是说行进在“石门道中”,好像听到有人说话、走路的声音,但仔细一听,却又什么也没有。王维《鹿柴》诗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虽静,还有人声。而“石门道中”却连“人声”也没有,整个山中是何等寂静,可想而知。“闲略约”三句,写小桥、佛寺、茅庐。略约就是小桥,浮屠就是佛寺。这三句是说在小溪的南边有一片茂密的竹林,竹林之中有座茅庐,近处有座小桥,远处有座佛寺,用字虽然不多,却勾画出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画面。清人李渔《窥词管见》说:“说景即是说情”,这七句虽无一字语及情字,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感情已拂拂笔端,呼之欲出,而后二句抒情也就水到渠成了。
如果说前边七句是寓情于景,那么末尾二句则是即景生情。“莫嫌杖屦频往来,此地偏宜着老夫”,直接了当地说明,他不仅要经常来,还要在这儿住下去。一“频”一“偏”,把作者热爱石门山水的感情突现了出来。这是一个饱尝仕途艰辛而乐于归隐山林之人感情的真实流露,也反映了石门山水极为优美,对作者有极大的吸引力。这种写法,和王维《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极其相似。所不同的是王维是因故人热情招待而相约重来,而作者则因石门山水“偏宜着老夫”,而自愿“频来往”而已。
《鹧鸪天·石门道中》这是一篇寄情山水之作,写石门一带山水风光。结处点出绝爱大自然,寄情山水的题旨,前此纯乎写景。上片写行经所见。起笔写飞泉悬崖,“山上飞泉万斛珠。悬崖千丈落鼪鼯”,言飞泉直下,如万斛珠玉倾泻;悬崖千丈,惟有鼯能以上下。三四句写山间之幽深离迷,山路回旋莫测,似通还阻,人声也在有无之间。“似有人声听却无”,非身历其境者不能味其妙。下片“闲略彴”三句为远眺之景,言小桥闲静,佛寺遥远,溪水南头绿竹葱茏,数间茅庐隐约闪现。景象幽雅,难怪词人流连忘返,杖屦频来。这首词体现了作者喜爱大自然、寄情山水园林的情悰,辞藻华丽,写景抒情,一派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