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

白居易 〔唐代〕 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七夕》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而又别离的悲剧故事为题材,抒发了钟情男女的哀怨与离恨,表现了诗人寄予的深深同情。全诗围绕“七夕”神话着笔,景合情切,写得细腻深沉,委婉感人,堪称佳作。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烟霄(2)微月(3)(4)长空,银汉(5)秋期(6)万古同(7)

烟云笼罩的天空中月亮在浮动,银河的秋天千百年来都是这样。

几许欢情与离恨(8),年年并在此宵(9)中。

牛郎织女多少欢聚的喜悦和离别的痛恨,年年都集中在这七月七日的晚上。

注释

(1)七夕: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神话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在这天晚上相会。

(2)烟霄:烟雾笼罩的夜晚。

(3)微月:初七的月亮为上弦月,只呈现一个月牙,而且光暗,所以称微月。

(4)澹:波浪起伏,流水迂回的样子。这里指月亮在有云雾的空中好像在浮动。

(5)银汉:银河。

(6)秋期:指七夕。

(7)万古同:古往今来都一样。

(8)欢情与离恨:指牛郎、织女在七夕之夜相聚又分离的欢喜与悲痛。

(9)此宵:七月七日。

创作背景

《七夕》这首诗所作年代不详,大概是白居易年轻时写下的。白居易曾有一个未能成婚的,这首诗可能是为表达了他对昔日恋人情丝难断、柔肠百结的深情而作的。

文学赏析

牛郎与织女一年一度七夕相会的故事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这首以这样一个凄婉哀怨的悲剧故事为题材的小诗,抒发了钟情男女的哀怨与离恨,诗人对这对有情人寄予深深的同情。

首句“烟霄微月澹长空”由写景人手。一弯残月挂在高高的夜空,显得孤寂凄凉。这为牛郎织女七月初七的相会提供了背景,同时渲染一种气氛,这种气氛与人物的心境相合。从首句对环境的描写,使读者即便不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也会感悟到《七夕》令人感伤的基调。

“银汉秋期万古同”中“秋期”二字暗扣题面,“万古同”三字承上句意,表现了自然界银河天象的永恒状态。意思是说,“秋期”的银河总是“微月澹长空”,从而进一步渲染了凄凉的意境。另一方面也说,分居银河东、西两边的牛郎织女,一年之中只能怀着深长的情思隔银河相互眺望,“惟每年七月初七夜渡河一会”。这是多么可悲、可叹的故事!于是,诗人以咏叹的抒情笔调写道:“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每年七夕,苦苦等待的有情人终于相聚在一起,说不尽绵绵情话,道不完思念爱慕之意;他们会珍惜分分秒秒难得的时光,温存相守,彼此慰藉,享受着无比的欢乐与幸福。遗憾的是良宵苦短,短暂的欢聚后,留给他们更多的则是无尽的相思和难耐的凄寂。相会的欢乐,离别的痛苦,这一切都发生在七月七El夜,由牛郎和织女来品味。

《七夕》全诗紧紧围绕“七夕”神话着笔,景合情切,不蔓不枝,最后以尾句中的“此宵”扣合题面“七夕”。

作者简介

白居易

白居易(诗魔)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太原(今属山西)人。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