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女休行

傅玄 〔魏晋〕 傅玄

庞氏有烈妇,义声驰雍凉。

父母家有重怨,仇人暴且强。

虽有男兄弟,志弱不能当。

烈女念此痛,丹心为寸伤。

外若无意者,内潜思无方。

白日入都市,怨家如平常。

匿剑藏白刃,一奋寻身僵。

身首为之异处,伏尸列肆旁。

肉与土合成泥,洒血溅飞梁。

猛气上干云霓,仇党失守为披攘。

一市称烈义,观者收泪并慨慷:

百男何当益,不如一女良!

烈女直造县门,云父不幸遭祸殃。

今仇身以分裂,虽死情益扬。

杀人当伏法,义不苟活隳旧章。

县令解印绶:令我伤心不忍听!

刑部垂头塞耳:令我吏举不能成!

烈著希代之绩,义立无穷之名。

夫家同受其祚,子子孙孙咸享其荣。

今我作歌咏高风,激扬壮发悲且清。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秦女休行》是魏晋时期文学家傅玄依乐府旧题而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写庞烈女(赵娥)为父报仇之事,可分两个乐章,前章写烈女为父复仇的经过,后章写县令、刑部的表现,渗入想象,以烘托烈女。全诗平铺直叙,在写法上受到了左延年原诗的影响,在艺术特色方面则有较大创新,语言古拙质朴,悲壮奋劲,颇能再现事件进程各个片断的情态,造成总体激昂的氛围。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庞氏有烈妇,义声驰雍凉(2)

庞家有烈妇,义名西北扬。

父母家有重怨,仇人暴且强(3)

娘家有深怨,仇人暴且强。

虽有男兄弟,志弱不能当。

虽有兄和弟,荏弱不能当。

烈女念此痛,丹心为寸伤(4)

烈女怀此痛,丹心揪断肠。

外若无意者,内潜(5)思无方。

外装无事貌,暗杀无良方。

白日入都市,怨家如平常。

白日入都市,怨家不提防。

匿剑藏白刃,(6)(7)身僵。

藏剑怀白刃,击杀身即僵。

身首为之异处,伏尸列(8)旁。

身首分异处,尸体横街旁。

肉与土合成泥,洒血溅飞梁。

血土合成泥,洒血溅飞梁。

猛气上(9)云霓,仇党失守为披攘(10)

猛气冲云霄,仇党惊逃亡。

一市称烈义,观者收泪并慨慷:

满街称义烈,观者慨而慷:

百男何当(11)益,不如一女良!

“百男有何用,不如一女强!”

烈女直(12)县门,云父不幸遭祸殃。

烈女直到县堂,说“父不幸遭祸殃,

今仇身以分裂,虽死情益扬。

今日仇人刀下亡,虽死志昂扬。

杀人当伏法,义不苟活(13)旧章。

杀人当伏法,义不活命毁宪章。”

县令解印绶(14):令我伤心不忍听!

县令解印去使我伤心不忍听!”

刑部(15)垂头塞耳(16):令我吏举(17)不能成!

县尉低头捂耳朵:“使我吏业不能成!”

烈著希代(18)之绩,义立无穷之名。

世所少有烈绩著,永垂后世大义名。

夫家同受其(19),子子孙孙咸享其荣。

婆家同受她的福,子孙都享她的荣。

今我作歌咏高风,激扬壮发(20)悲且清。

今我唱歌吟高风,悲壮奋发动人情。

注释

(1)庞烈妇:赵氏,名娥亲,酒泉人,为庞氏妇。

(2)雍凉:二州名。东汉凉州治所在陇县(今甘肃张家川),魏雍州治所在长安(今西安西北)。此泛指陕西中部、北部,甘肃东南部、宁夏南部及青海黄河以南的一部分。赵娥亲的故乡属凉州。

(3)仇人暴且强:皇甫谧《列女传》说李寿“凶恶有素”。

(4)寸伤:意谓悲伤如寸断肝肠。

(5)内潜:指暗地行刺。

(6)一:加强语气的助词。

(7)寻:随即。

(8)肆:店铺。

(9)干:冲。

(10)披攘:犹言披靡倒伏。

(11)何当:何尝。

(12)造:到。

(13)隳:毁坏。

(14)解印绶:解印去官,驰法纵娥亲。绶,印带子。

(15)刑部:此指主管治安的县尉。

(16)塞耳:即塞耳不听。

(17)吏举:吏业。

(18)希代:希世,指世所少有。

(19)祚:福。

(20)壮发:勇壮奋发。

创作背景

汉魏之际,手刃仇人,史载甚多:《后汉书》记苏不韦、缑玉(《申屠蟠传》),《三国志》记韩暨,皆报父仇。《东观汉记》记郅恽代人报仇。包括名流,一时称誉,引为美谈。这种风尚不仅“和当时重孝的道德标准有关系”(余冠英语),也是两汉尚侠观念所影响的一种反映。命案的肇事者多是“贪暴为民患”者,复仇的弱女子就尤其受到同情,动人文思。左延年所写的“秦女休”复仇后判为死刑,虽被“赦宥”,但仍发配充边,仅减死一等,故诗中充满同情。赵娥亲则显名受祚:凉州刺史、酒泉太守等“共表上,称其烈义,刊石立碑,显其门间”,“海内闻之者,莫不改容赞善,高大其义”(皇甫谧《列女传》)。秦、赵二事都是轰动性新闻,后者却产生震动各阶层的效果,盖缘于于父为孝,于夫为福,对封建秩序伦常没有什么“破坏性”负作用,何况又自首“伏法”而“不隳旧章”;其本身又带有明显的以弱抗暴的正义性。关切治道的傅玄就自然充满赞扬的激情写下这首诗。

拼音版

qínxiūxíng

pángshìyǒulièshēngchíyōngliáng

jiāyǒuzhòngyuànchóurénbàoqiěqiáng

suīyǒunánxiōngzhìruònéngdāng

lièniàntòngdānxīnwèicùnshāng

wàiruòzhěnèiqiánfāng

báidōushìyuànjiāpíngcháng

jiàncángbáirènfènxúnshēnjiāng

shēnshǒuwèizhīchùshīlièpáng

ròuchéngxuèjiànfēiliáng

měngshànggànyúnchóudǎngshīshǒuwèirǎng

shìchēnglièguānzhěshōulèibìngkǎikāng

bǎinándāngliáng

lièzhízàoxiànményúnxìngzāohuòyāng

jīnchóushēnfēnlièsuīqíngyáng

shāréndānggǒuhuóhuījiùzhāng

xiànlìngjiěyìnshòulìngshāngxīnrěntīng

xíngchuítóusāiěrlìngnéngchéng

lièzhedàizhīqióngzhīmíng

jiātóngshòuzuòzizisūnsūnxiánxiǎngróng

jīnzuòyǒnggāofēngyángzhuàngbēiqiěqīng

作者简介

傅玄

傅玄

魏晋时期名臣、文学家、思想家

傅玄(217—278),字休奕,西晋北地泥阳人。三国魏末,州举秀才,除郎中,入选为著作郎。撰《魏书》。后迁弘农太守。入晋以后,拜散骑常侍,多次上书言事,陈事直切。性格峻急,不能容人之短。官至司隶校尉。今存《傅鹑斛》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