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百姓吟

孟郊 〔唐代〕 孟郊

无火炙地眠,半夜皆立号。

冷箭何处来,棘针风骚骚。

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

高堂搥钟饮,到晓闻烹炮。

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

华膏隔仙罗,虚绕千万遭。

到头落地死,踏地为游遨。

游遨者是谁?君子为郁陶!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寒地百姓吟》是唐代诗人孟郊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运用对比的手法,描绘了寒地之夜,贫苦人民和富贵人家悬殊的生活处境,鲜明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的阶级对立,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全诗意境凄凉婉转,充满幽愤悲怆之情。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无火炙地眠(1)半夜皆立号(2)

穷苦人屋子里没有炉火,只在临睡前用柴火烘热地面。夜半烘过的地方也冷了,都冻得站起来叫冷。

冷箭(3)何处来,棘针风骚骚(4)

不知从何处而来的似箭的寒风,带着呼啸像棘针一样刺入肌骨。

霜吹(5)破四壁,苦痛不可逃。

到了凌晨霜气袭来,冲破四壁而入,那冷酷的苦痛无处可避。

高堂(6)搥钟饮,到晓闻烹炮(8)

富贵人家夜宴时敲钟,烹烧食物的香气到天亮时还氤氲不散。

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9)

受冻者愿化作扑灯蛾,宁愿被烧死也要冲向富贵人家饰有华彩的灯烛。

华膏隔仙罗(10),虚绕千万(11)

可惜富贵人家的灯烛也被纱罗所阻挡,千万次飞越也无法挨近。

到头(12)落地死,踏地为游遨(13)

飞蛾终于倒头落地而死,死后还有被跳舞嬉戏的富贵者所践踏。

游遨者是谁?君子(14)(15)郁陶(16)

那些嬉闹践踏飞蛾的人是谁呢?凡是正直的人听了以后,一定会对此忧心忡忡。

注释

(1)无火炙地眠:指贫苦百姓没有炉火而烘热地面睡觉。炙地:烧地。穷苦百姓或者除外旅行者,无炕,寒夜多燃火烘地后乃眠,以得温暖。

(2)半夜皆立号:意思是穷苦百姓冻得无法睡,只能站着挨冻,苦楚呼号不已。号:叫;哭。

(3)冷箭:冷箭、棘针:都是喻指刺骨的寒风。棘:有刺草木的通称。

(4)骚骚:风声。

(5)霜吹:从破壁吹进来的冷风。

(6)高堂:高大的堂屋,指富贵人家。

(7)捶钟饮:古代富贵人家饮宴时要鸣钟奏乐。

(8)到晓闻烹炮:意思是说烹烧食物,香气满屋,天亮不散。以上两句与前面寒地百姓寒冷难耐、痛苦立号的情况恰成强烈对比。

(9)华膏:指富贵人家饰有华彩的灯烛。

(10)仙罗:指罗幔。

(11)遭:遍。这里借飞蛾比喻寒夜百姓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悲惨境况。

(12)到头:倒头。此“到”字即“倒”字,见《说文通训定声》。

(13)踏地为游遨:意思是说飞蛾在地上被游乐者践踏,暗示统治阶级对穷苦的老百姓的死生毫不关切。为:被。游遨:指整天吃喝游乐的富贵者。

(14)君子:指正直的人们。

(15)为:为此。

(16)郁陶:这里指悲愤郁积的意思。

创作背景

《寒地百姓吟》此诗题下自注云:“为郑相其年居河南,畿内百姓,大蒙矜恤。”郑相,指郑余庆,《旧唐书》本传谓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为检校兵部尚书,兼东都留守。同书《孟郊传》又云,李翱荐郊于留守郑余庆,辟为宾佐,后余庆镇兴元,又奏为从事。可见此诗当为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中作于洛阳,时作者任河南水陆转运判官。

拼音版

hánbǎixìngyín

huǒzhìmiánbànjiēháo

lěngjiànchùláizhēnfēngsāosāo

shuāngchuītòngtáo

gāotángchuízhōngyǐndàoxiǎowénpēngpáo

hánzhěyuànwéiéshāohuágāo

huágāoxiānluóràoqiānwànzāo

dàotóuluòwéiyóuáo

yóuáozhěshìshuíjūnwèitáo

作者简介

孟郊

孟郊(诗囚)

唐代著名诗人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少年时隐居嵩山。近五十岁才中进士,任溧阳县尉。与韩愈交谊颇深。其诗感伤自己的遭遇,多寒苦之音。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浅率,追求瘦硬。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有《孟东野诗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