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辰西域清明

耶律楚材 〔元代〕 耶律楚材

清明时节过边城,远客临风几许情。

野鸟间关难解语,山花烂熳不知名。

蒲萄酒熟愁肠乱,玛瑙杯寒醉眼明。

遥想故园今好在,梨花深院鹧鸪声。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庚辰西域清明》是元代诗人耶律楚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首联点明时间、地点、人物;颔联描述周围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颈联叙述主人公的活动——畅饮葡萄酒,兴致正酣;尾联始知此乃回忆,而结句情深,回味无穷。全诗落笔自然,栩栩如生;语言自然,属对工整。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清明时节过边城(2)远客(3)临风几许情(4)

清明节的时候经过边远之城,让我的心中增了多少情思。

野鸟间关(5)难解语,山花烂熳(6)不知名。

野外的鸟叫声让人琢磨不透,山间的野花色彩鲜丽却不知道其名。

蒲萄(7)酒熟愁肠(8)乱,玛瑙杯寒(9)醉眼明(10)

熟透的葡萄酒和寒冷的玛璃酒杯使我的心更加愁苦,醉后的我目光炯炯有神。

遥想故园(11)今好在,梨花深院鹧鸪声(12)

遥想自己的家园现在好不好,鹧鸪的叫声在开满梨花的深院中回响着。

注释

(1)庚辰:元太祖十五年(1220年)。

(2)边城:边远之城。

(3)远客:作者自指。

(4)几许情:有多少情思。

(5)间关:摹声词。鸟鸣之声。

(6)烂熳:色彩鲜丽。

(7)蒲萄:即葡萄。

(8)愁肠:愁苦之心。

(9)玛瑙杯寒:玛璃酒杯,晶莹透明,给人以寒冷的感觉。

(10)醉眼明:醉后目光炯炯有神。

(11)故园:指自己的家园。

(12)鹧鸪声:暗示家里人盼望他回家,以表达思念家乡之情。鹧鸪,鸟名,古代以为它的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

创作背景

元太祖十五年(1220年),三十岁的耶律楚材正随成吉思汗远征西域。西域所处纬度较中原为低,春温季节来得要晚些,虽然节序已届清明,可这儿才呈现出一派撩人的春光,入耳的是那间关的野鸟,照眼的是那烂漫的山花。良辰美景,把酒临风,禁不住乡愁如乱山横,于是作者创作了《庚辰西域清明》这首诗。

文学赏析

去国怀乡,可以说这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个传统题材,名篇佳句,历来举不胜举。不过,无论是“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苍郁也好,或者是“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的清丽也好,关键在于一要真挚,二要有特色,三要美,才能够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耶律楚材的《庚辰西域清明》之所以能深深地触动我们,原因就在这里。

此诗开门见山,一破题就立即用“远客临风几许情”一句带起满纸波澜。接下,“野鸟”“山花”本是泛用,算不得什么高明,但缀以“难解语”和“不知名”,可就要算是耶律楚材自己的面目了。也就是说,这一切跟故乡既如此相似,又那样不同,故云“难解语”、“不知名”,这就准确地道出了“远客”的那种陌生感。至如“蒲萄酒”、“玛瑙杯”,这些固然是西域的东西,是承“边城”来的,用以入诗其实也算不得什么本事,倒是“愁肠乱”、“醉眼明”才真实地刻画出了这位流寓者的特殊体验。“乱”,烦乱也。剪之不断,挥之不去,忘不了,丢不开,越是酒入愁肠越是心烦意乱。“明”,发亮也。愈喝酒愈是愁烦,愈愁烦愈是思念,愈思念愈是亢奋,愈亢奋眼睛愈是发亮。一个“乱”,一个“明”,状“远客”之“情”,可谓真切之至。有了这番铺陈,结句以“遥思”之笔跃入“梨花深院”的忆念中,也就是情之自然了。

耶律楚材写诗,往往不假雕琢、不矫情,以本色胜。这首诗仍然保持着这个特点。此诗语言自然,属对工整,自有其天然的韵致。宋李淦曾经说过:“文章不难于巧而难于拙,不难于曲而难于直,不难于细而难于粗,不难于华而难于质:可与智者道难与俗人言也。”(《文则精义》二一)他所谓的“直”和“质”,无非艺术创作的平实无华,用以衡量耶律楚材的这首诗,还是有道理的。

作者简介

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

蒙古帝国时期的政治家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号湛然居士契丹族,辽皇族子孙。17岁时中进士。兴定二年(1218),应成吉思汗之召,入克鲁伦河畔行官谒成吉思汗,并随其西征,经阿尔泰山,到达河中府(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他是一位政治家,又工于诗文,其诗通俗平易,不假矫饰。有《湛然居士集》等。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