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梧州

宋之问 〔唐代〕 宋之问

南国无霜霰,连年见物华。

青林暗换叶,红蕊续开花。

春去闻山鸟,秋来见海槎。

流芳虽可悦,会自泣长沙。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经梧州》是唐代诗人宋之问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是一首贬途写景而流露出哀愁的诗,诗歌一方面感叹梧州特有的南国风情,一方面表明自己被贬后无奈伤感的心情。 首联概括描述南国气候特征;中间二联作具体描写,此二联能抓住南国景物的特征,用笔细腻,写景幽美清丽,采用流水对,对仗工稳,幽美景物的描写中也隐隐流露出一丝哀愁。尾联抒情,言景物美好,下面一转,借贾谊遭贬,喻己之不幸。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南国(1)无霜(2),连年见物华(3)

南国冬暖而没有霜霰,连年能见景物的美华。

青林(4)(5)换叶,红(6)续开花。

青翠的树木暗换老叶,红花开过连续又开花。

春去(7)山鸟,秋来见海槎(8)

春去听山鸟婉转鸣叫,秋来见江浮渡海木槎。

流芳(9)虽可悦,会自(10)(11)长沙(12)

美好的流光虽可愉悦,但却应为遭贬而流泪。

注释

(1)南国:五岭以南向被称作南国,这里指梧州。

(2)霰:下雪前或下雪时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常呈球形或园柱形,有的地方称之为雪珠、雪糁、雪子或雪虫。

(3)物华:万物之菁华。

(4)青林:青翠的树林。

(5)暗:暗地里,凡不使人知觉者多谓之暗。

(6)蕊:花蕊,花尚未开时的花骨朵叫花蕊。

(7)闻:听见。

(8)海槎:槎即桴子、筏子。相传乘这种海槎可通达至天河上。这里代指梧州港来往的船只。

(9)流芳:流:指边远之地。《礼记》有:“千里之外, 日采曰流。”这就是说在王畿千里之外的地方称之流。芳:是芳香,也代指美景、美名。所以流芳是指南荒的美好景色。另外,流芳,也有流芳名于后代的意思。

(10)会自:应当。

(11)泣:为动用法,为......流泪。

(12)长沙:今湖南省长沙市。西汉贾谊遭大臣们忌恨贬为长沙王太傅。这里即用此典故,说明自己在流放中。

创作背景

景云元年(710年),唐睿宗即位,认为宋之问曾附张易之、武三思,“狯险盈恶”诏流钦州(今广西钦州县)。宋之问在唐睿宗即位的第二年春天到达桂林,同年秋天起程继续前往流放地钦州。他乘船从漓江、桂林顺流而下,经梧州再溯浔江而上,沿途有感秀丽江山,写出了一些佳绝的旅游诗篇,如《下桂江县黎壁》《下桂江龙目滩》《发藤州》等,《经梧州》便是其中的一首。

拼音版

jīngzhōu

nánguóshuāngxiànliánniánjiànhuá

qīnglínànhuànhóngruǐkāihuā

chūnwénshānniǎoqiūláijiànhǎichá

liúfāngsuīyuèhuìchángshā

作者简介

宋之问

宋之问

唐代诗人

宋之问(656—712),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初与杨炯分直内教,历任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等职,常扈从游宴。善诗文,与“善剖决”的韦善心并称户部“二妙”,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宋之问在创作实践中使六朝以来的格律诗的法则更趋细密,使五言律诗的体制更臻完善,并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是律诗的奠基人之一。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