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曲

李白 〔唐代〕 李白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塞上曲》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人以汉喻唐,歌颂贞观三、四年间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将平定突厥离叛的煌煌武功。借古鉴今,提醒唐玄宗要重视边防,侧重讲述非战的重要性,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大汉无中策(1)匈奴犯渭桥(2)

由于大汉无灭匈奴之计策,至使匈奴进犯至渭桥。

五原(3)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离长安不远的五原,就驻扎着胡人骄悍的兵马。

命将征西极(4),横行阴山(5)侧。

将士们受命西征,大军横行于阴山之侧。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6)

攻下了盛产胭脂的燕支山,使胡人惊叹:失我燕支山,使我妇立无颜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

汉兵转战万里,大获全胜。回渡黄河,凯旋收兵。从此休兵,胡汉人民都乐其太平。

萧条(7)清万里,瀚海寂无波(8)

茫茫瀚海,沙浪寂寂,萧条万里,和平安静。

注释

(1)大汉无中策:谓中原汉族政权对付匈奴实在没有办法。大汉:汉朝,实指唐朝。中策:中等之策。

(2)匈奴犯渭桥:意谓匈奴侵略军已逼近长安。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七月,突厥颉利可汗自率十万余骑进寇武功,京师戒严。癸末,颉利至于渭水便桥之北,太宗率大臣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驰至渭水,与颉利隔河而语,责其负约,后众军皆至,军威大盛,太宗独与颉利临水对话。颉利请和,引兵而退。见《旧唐书·突厌传》。此即写此事。渭桥,汉唐时长安附近渭水上的桥。

(3)五原:唐郡名,在今陕西定边县一带。史称颉利曾建牙于五原之北,常骚扰唐边境。

(4)西极:汉唐时之长安以西的疆域。

(5)阴山:在今内蒙古境内,东西走向,横亘二千余里。

(6)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燕支,亦作焉支。在今甘肃永昌县西、山丹县东南。山名,因产燕支草得名。燕支草可作染料,匈奴妇女用以化妆。山在今甘肃省山丹县境。

(7)萧条:平静之意。班固《封燕支山铭》:“萧条万里,野无遗寇。”

(8)瀚海寂无波:全句意谓匈奴被平息。以翰海风平浪静喻边地太平。瀚海,亦作翰海,指大漠。

创作背景

《乐府诗集》卷九十二列于《新乐府辞·乐府杂题》。郭茂倩谓此曲和《塞下曲》皆出于汉《出塞》、《入塞》曲。萧士赟云:“乐府《塞上曲》者,古征戍十五曲之一也。”此诗借汉喻唐,王琦谓“此篇盖追美太宗武功之盛而作也。”《塞上曲》此诗约作于天宝二载(743)李白供奉翰林期间。

拼音版

sàishàng

hànzhōngxiōngfànwèiqiáo

yuánqiūcǎo绿jiāo

mìngjiàngzhēng西héngxíngyīnshān

yānzhīluòhànjiāhuá

zhuǎnzhànhuángxiūbīngshìduō

xiāotiáoqīngwànhànhǎi

作者简介

李白

李白(诗仙)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