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上遇雨二首·其一

崔道融 〔唐代〕 崔道融

回塘雨脚如缲丝,野禽不起沈鱼飞。

耕蓑钓笠取未暇,秋田有望从淋漓。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溪上遇雨二首》是唐代诗人崔道融创作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抓住夏天雨势的特点进行描绘,写得十分形象生动。诗人善于捕捉和表现事物瞬间细微变化的旨趣,把夏雨写得穷形尽相,快心露骨。作品思路敏捷灵活,用笔新鲜活跳,措语尖新,深得夏雨之趣。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回塘(1)雨脚如缲丝(2),野禽不起沈鱼(3)飞。

环曲的池塘水面,雨水像在抽丝一般密织,野禽因为雨势太大无法起飞,鱼儿却惊得在水面飞跃起来。

耕蓑(4)钓笠取未暇(5),秋田有望从淋漓(6)

耕种的人和垂钓者都来不及取蓑衣和斗笠,秋季的田地都多么期待这么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雨啊。

注释

(1)回塘:回曲的水池。 南朝梁简文帝《入溆浦诗》:“泛水入回塘,空枝度日光。”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乾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2)缲丝:即缫丝,煮茧抽丝。唐李白《荆州歌》:“荆州麦熟茧成蛾,缲丝忆君头绪多。”

(3)沈鱼:即沉鱼,潜藏水底的鱼。《大戴礼记·劝学》:“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4)耕蓑:农夫的蓑衣。

(5)未暇:谓没有时间顾及。汉张衡《东京赋》:“因秦宫室,据其府库,作洛之制,我则未暇。”

(6)淋漓:沾湿或流滴貌。南朝梁范缜《拟〈招隐士〉》:“岌峨兮倾欹,飞泉兮激沫,散漫兮淋漓。”

创作背景

根据诗意可知这组诗是在一个夏天作者行走于山间溪边突然遇雨时所作,《溪上遇雨二首》其具体创作年份不详。

拼音版

shàngèrshǒu··

huítángjiǎosāoqínchénfēi

gēngsuōdiàowèixiáqiūtiányǒuwàngcónglín

作者简介

崔道融

崔道融

唐代诗人

崔道融(880—907),自号东瓯散人,荆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人。曾任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令,后官至右补阙。黄巢起义后,避难入闽(福建)。他的诗大都自然明快、通俗易懂。著有《东浮集》九卷。《全唐诗》编其诗为一卷。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