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早年在戴天山读书时所作的五言律诗,此诗主要写作者上戴天山的所闻所见,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访问道士不遇图,通篇着意于写景,真实自然,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道士世外桃源的优美生活境界。全诗风格清丽,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犬吠(1)水声中,桃花带露浓(2)。
水流清澈,回荡隐约犬吠;桃花繁盛,满带浓艳露水。
树深(3)时(4)见鹿,溪午不闻钟。
树林深幽,野鹿时隐时现。正午静寂,钟声却未听到。
野竹分青霭(5),飞泉挂碧峰。
野竹分开青雾直穿蓝天,飞瀑挂在碧绿山峰之上。
无人知所去,愁倚(6)两三松。
无人明知道士去处。只好依仗古松,排遣万端愁思。
(1)吠:狗叫。
(2)带露浓:挂满了露珠。
(3)树深:树丛深处。
(4)时:偶尔、有时。
(5)青霭:青色的云气。
(6)倚:靠。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此诗是李白二十岁以前的作品。根据清代黄锡珪《李太白年谱》,李白在十八、九岁时,曾隐居在大匡山(即诗题中的戴天山)大明寺中读书,这首诗盖是时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