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平山堂

苏轼 〔宋代〕 苏轼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西江月·平山堂》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上片写作者瞻仰恩师欧阳修词作手迹而生的感慨;下片写听唱欧阳修词而生感慨,道出对恩师的缅怀之情,有抚今追昔的万千感慨。全词以欧阳修词《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为中心线索,上下片意脉不断,浑然一体。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三过平山堂(2)下,半生弹指(3)声中。十年(4)不见老仙翁(5),壁上龙蛇(6)飞动。

我第三次经过平山堂时,前半生已在弹指声中过去。十来年没见老仙翁了,只有墙上他的墨迹,仍是那样气势雄浑,犹如龙飞蛇舞。

欲吊文章太守(7),仍歌杨柳春风(8)。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9)

我在堂前“欧公柳”下写下这首词,悼念文坛英杰,故扬州太守欧阳修。别说人死后万事皆空,纵然是活在世上,也不过是一场大梦呀!

注释

(1)西江月: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双调五十字,前后阕各两平韵,一仄韵,同部平仄互押,前后阕起首两句例用对仗。

(2)平山堂:位于扬州西北的大明寺侧,乃欧阳修知扬州时所建。《舆地纪胜》:“负堂而望,江南诸山拱列檐下,故名。”

(3)弹指:佛教名词,比喻时间短暂。《僧祗律》:“一刹那着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

(4)十年:苏轼于熙宁四年(1071)于扬州谒见欧阳修,至此已十年左右,举其成数。

(5)老仙翁:指欧阳修。

(6)龙蛇:形容草书。李白《草书歌行》:“怳怳如闻鬼神惊,时时只见龙蛇走。”此指欧阳修在平山堂壁留题之墨迹。

(7)文章太守:用欧阳修《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句:“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衰翁。”

(8)杨柳春风:仍用上举欧阳修《朝中措》词,因其中有“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句。此句谓吟诵欧公咏平山堂这首词。

(9)未转头时皆梦:白居易《自咏》:“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此反用之,追进一层,谓未转头时,已是梦幻。

创作背景

欧阳修是苏轼的恩师,是对苏轼影响一生至巨的人。欧阳修于庆历八年(1048)知扬州时建平山堂。苏轼在作此词之前,已经两次到过扬州。第一次,是熙宁四年(1071)由京赴杭任通判,南下经扬州;第二次,是熙宁七年(1074)由杭州移知密州,北上途经扬州。《西江月·平山堂》这是苏轼第三次到扬州平山堂,恩师欧阳修早已仙逝,而堂上仍留有他遒劲的手迹,更让人心生缅怀之念,因作此词。

关于苏轼第三次到平山堂的时间,亦即此词的创作时间,学界尚有争议。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元丰二年(1079)四月,苏轼从徐州移知湖州(今浙江吴兴)经过扬州;另一说是元丰七年(1084)十月,苏轼由黄州赴汝州时经过扬州。

拼音版

西jiāngyuè··píngshāntáng

sānguòpíngshāntángxiàbànshēngtánzhǐshēngzhōngshíniánjiànlǎoxiānwēngshànglóngshéfēidòng

diàowénzhāngtàishǒuréngyángliǔchūnfēngxiūyánwànshìzhuǎntóukōngwèizhuǎntóushíjiēmèng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