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年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绵;入城则缉纑,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周氏家有羊狗之疴。舅母卒,四姨归顾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惟外祖与二舅存。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先妣事略》是明代归有光追忆亡母的一篇记叙文。全篇主要借回忆母亲生前的几件事情,表现母亲治家的勤俭、对孩子的期望以及他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文章笔意疏淡,虽写家常琐事,但读来亲切动人。
先妣(1)周孺人(2),弘治(3)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年来归(4)。逾年(5)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8)而生有光;又期(8)而生女子(6),殇一人(7),期(8)而不育者(9)一人;又逾年(5)生有尚,妊(10)十二月;逾年(5),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2)比乳(11)他子加健(12)。然数颦蹙(13)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14)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10)不数矣。”孺人(2)举之尽(16),喑(17)不能言。
先母周孺人,生于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十六岁嫁到我家。过了一年多,生下一女,就是淑静大姐。一年后,生下有光,又过一年,生了一男一女双胞胎。夭折一人,另一个满周岁时也死了。又过一年多,生下有尚,怀孕足有十二个月。又隔一年,生淑顺,刚一岁,再生有功。生有功后,母亲身体比喂养其他孩子时健壮。然而,经常皱着眉头向婢女们讲:“我生这么多孩子,真吃够苦头了!”有位老婆婆端来一杯水,泡着两只田螺,说:“喝下这水就不会老怀孕了。”母亲举起杯来一饮而尽,却从此就不能讲话了。
正德(18)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19)。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20)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21),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22)母也。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母亲溘然长逝。诸儿女见家里人哭,也跟着哭起来,可心里还以为母亲睡着了呢。多伤心呀!那时家里请来画师,为母亲画像,喊出大姐和有光来,嘱咐人家:“鼻子以上,照有光画,鼻子下面,照淑静姐画。”因为这两个孩子长得最像母亲。
孺人讳(23)桂。外曾祖讳(23)明。外祖讳(23)行,太学生(24)。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25)并(26)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27),敦尚简实;与人姁姁(28)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母亲名桂,外曾祖叫周明,外祖父叫周行,是位太学生。外祖母姓何。世世代代住在吴家桥,离县城东南三十里地。从千墩浦往南,对着桥头直到港湾以东一带,住户聚集,全是周姓人家。外祖父和他的三位兄长,家境都很殷实,为人敦厚、崇尚简约、朴实,与村人拉起家常来,言辞和蔼,待晚辈也无不亲善。
孺人之(29)吴家桥则治木绵;入城则缉纑(31),灯火荧荧(32),每至夜分(33)。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34)。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35)。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36)暴(37)阶下。室靡(38)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39),小者乳抱(40),手中纫缀不辍(41)。户内洒然(42)。遇僮奴有恩(43),虽至棰楚(44),皆不忍有后言(45)。吴家桥岁致(46)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47)。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48)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48)辄留(49),有光意恋恋(50),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51),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52),乃喜。
母亲去吴家桥时,抽空就纺棉花,回到城里,总忙着缉麻线。晚上,微弱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外祖父三天两头打发人来问暖问寒,送些土特产。母亲从不愁吃愁穿,却仍然辛苦劳作,好像朝不保夕似的。冬天,让婢女们把烧过的炉灰,再和成炭团,层层叠叠地放整齐,晒在台阶下面。屋里所有的东西都物尽其用,全家也看不见一个闲人。大孩子在身后牵着衣襟,怀里还抱着吃奶的孩子,即便如此,母亲手中还是不停地做针线活。家中打扫得窗明几净。对奴婢也宽厚有恩,他们哪怕挨了打,也都不忍心说怪话。过年时,吴家桥送来的鱼蟹果品,全家不分主仆,人人有份。所以只要听说吴家桥人来了,大家个个兴高采烈。有光七岁上,和堂兄有嘉一起进了学堂。每逢刮风下雨,堂兄总留下不走,有光尽管心里恋恋不舍,却不能在学堂留宿。母亲半夜醒来,就督促有光默读《孝经》,如果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母亲便十分高兴。
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周氏家有羊狗之疴(53)。舅母卒,四姨归顾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惟外祖与二舅存。
母亲死后,外祖母也去世了。周家不幸得了急性传染病,舅母死了,四姨嫁给顾家,也死了。全家相继死去三十口人,只有外祖父和二舅幸免于难。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54)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55),十六年而有妇(56),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57)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母亲故去十一年后,大姐嫁给王三接,是母亲生前亲自许配的人家。十二年后,有光进入官学。在十六年上,有光娶妻,也是母亲在世时订的亲。婚后一年,有了一个小女儿。每当抱起幼女,思母之情,愈加强烈。夜深人静时与爱妻谈及先母,两人忍不住相对而泣。追记母亲生平一点琐事,恍如昨日,其他的都已茫然若失了。世上竟有失去母亲的人,天哪,这有多么令人痛心啊!
(1)先妣:先母。
(2)孺人:明清时代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封孺人,后成为古人对母亲或妻子的尊称。
(3)弘治:明孝宗朱祐樘的年号。
(4)来归:嫁来。
(5)逾年:过了一年。
(6)生女子:生一男一女双胞胎。
(7)殇一人:生时死了一个。
(8)期:满一年。
(9)不育者:无法抚养。
(10)妊:怀孕。
(11)乳:养育。
(12)加健:费力。
(13)颦蹙:皱眉头。
(14)老妪:老妇人。
(15)妊不数矣:不会经常怀孕。
(16)举之尽:端起来喝完了。
(17)喑:哑。
(18)正德:明武宗朱厚照的年号。
(19)卒:死。
(20)寝:睡着。
(21)延画工画:请来画工(为死去的母亲)画象。
(22)肖:像。
(23)讳:封建时代称死去的尊长名字为讳。
(24)太学生:太学的学生。太学为全国最高学府,在明代就是国子监。
(25)直桥:对着桥头。
(26)并:依傍。
(27)资雄:有钱。
(28)姁姁:言语温和亲切。
(29)之:到。
(30)木棉:棉花。
(31)缉纑:把麻搓成线,准备织布。
(32)荧荧:闪动的样子。
(33)夜分:半夜。
(34)问遗:馈赠。
(35)不谋夕:本意指贫家吃了早饭没晚饭。这里是形容作者母亲的勤劳俭约。
(36)累累:繁多的样子。
(37)暴:同“曝”,晒。
(38)靡:无。
(39)攀衣:拉着衣角行走。
(40)乳抱:抱在怀中喂奶。
(41)纫缀不辍:缝缝补补。
(42)洒然:整洁的样子。
(43)遇僮奴有恩:对待奴仆很讲情义。
(44)棰楚:杖打,一种用木杖鞭打的古代刑罚。
(45)不忍有后言:不肯在背后说埋怨的话。
(46)致:送给。
(47)率人人得食:都能人人吃到。
(48)从兄:堂兄。
(49)辄留:请假不去上学。
(50)恋恋:依依不舍。
(51)中夜觉寝:半夜睡醒。
(52)龃龉:牙齿上下不整齐,指不顺畅。
(53)羊狗之疴:疾病,羊癜风。
(54)许聘:定下的亲事。
(55)学官弟子:即秀才,经过本省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生员。学官是各级地疗教官的统称,府学称教授,州学称学正,县学称教谕,负责管教在学的生员。
(56)有妇:结婚。
(57)追惟:追念。
归有光母亲十六岁嫁到归家,十八岁生下他,二十六岁去世,当时归有光只八岁。十六年后,归有光二十四岁,已娶妻育雏,可能出于养儿更知父母恩的原因,《先妣事略》这篇怀念母亲之作就是在这时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