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王正月

公羊高 〔先秦〕 公羊高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

隐长又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

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春王正月》是战国时期文学家、思想家公羊高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采用问答的形式对“元年,春,王正月”进行逐层的剖析,阐释了经文中所蕴含的尊周大一统的思想。文章通过“隐公摄政不即位”的这一历史事实,阐明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宗法制度和正名思想。文章跌宕起伏,全无说教之沉闷。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元年(2)者何?君之始年(3)也。春者何?岁之始也(4)。王者孰谓?谓文王(5)也。(6)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7)也。

“元年”两个字是什么意思?是指国君即位的头一年。“春”字是什么意思?是一年的开始。“王”指的是谁?是指周文王。为什么先说王而后说正月,这是为了说明是周王朝的正月。为什么说周王朝的正月?是为了尊重周天子的一统天下。

公何以不言即位(8)?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9),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10)国人(11)莫知。

隐公为什么不说即位?是为了成全隐公的意愿。为什么说是成全隐公的意愿?因为隐公准备治理好国家,然后还政于桓公。为什么还政于桓公?因为桓公年幼却地位尊贵,隐公年长却地位卑下;他们之间尊卑的差别是很小的,国都里的人没有知道的。

隐长又贤,诸大夫(12)隐而立之。隐于是焉而辞立(13),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14)

隐公年长而有德行,众大夫攀援隐公而立他为国君。隐公在这时要是推辞即位,就不知道桓公是否一定能立为国君;如果桓公立为国君,又恐怕众大夫不能辅佐幼君。所以,总的说来,隐公的即位,正是为了桓公将来即位。

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15),以长不以贤;立子(16),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17),母以子贵。

隐公年长而有德行,为什么不宜立为国君?这是因为,立嫡子,凭年长不凭德行;立庶子,凭尊贵不凭年长。桓公为什么尊贵?因为他的母亲尊贵。母亲尊贵,儿子为什么就尊贵?母凭子贵,子凭母贵。

注释

(1)春王正月:此篇是对《春秋·隐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一句的“微言大义”作解释。题目是后人所加,但已略去“元年”二字。王正月:君主即位后改用新的历法那一年的第一个月。

(2)元年:指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

(3)君之始年:人君即位开始的那一年。

(4)岁之始也:一年的开头一个季节。

(5)文王:即周文王姓姬,名昌,周王朝的第一代君主。

(6)曷:何。

(7)大一统:指整个天一统在天子下,服从天子的命令。

(8)公何以不言即位:公,指鲁隐公,名息姑鲁惠公弗皇之子。惠公元妃为孟子。孟子卒,续娶声子为妾,生隐公后又娶宋武公之女为夫人,生桓公轨。惠公卒,桓公年幼隐公摄政,所以《春秋》在隐公元年就没有书“公即位”三字。这句说,《春秋》在隐公元年为什么不书“公即位”呢?是为了成全隐公本人的意愿。

(9)桓幼而贵:谓桓公年纪虽小,但因为他的母亲为宋武公之女,其地位贵重。

(10)尊卑也微:意指隐公桓公的母亲都是后娶的姬妾,谁尊谁卑,区别微小。

(11)国人:国都内的人。

(12)扳:攀援,攀附。

(13)隐于是焉而辞立:如果隐公在这个时候辞让君位。相辅佐。

(14)为桓立也:意指隐公同意立自己为君,乃是为了将来立桓公而考虑的。

(15)适:通“嫡”,正妻所生之子。

(16)立子:子,指庶子,一般姬妾所生之子。

(17)子以母贵:做儿子的地位尊贵,是依靠他母亲地位尊贵而来。

创作背景

此文出自《公羊传》。《公羊传》又称《春秋公羊传》,据说它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公羊高为解释《春秋》一书所作的,旨在阐发《春秋》中所包含的政治观点。它最初是师徒间口耳相传,并没有形成书面文字,直到汉景帝初年才由公羊寿和胡母生写定成书。

《春王正月》此篇则是对《春秋》经文“元年春王正月”的解释,从而阐发尊崇王道,维护社会秩序和统一局面的“大一统”思想。

拼音版

chūnwángzhèngyuè

yuánniánzhějūnzhīshǐniánchūnzhěsuìzhīshǐwángzhěshúwèiwèiwénwángwèixiānyánwángérhòuyánzhèngyuèwángzhèngyuèyánwángzhèngyuètǒng

gōngyánwèichénggōngchénggōngzhīgōngjiāngpíngguóérfǎnzhīhuánwèifǎnzhīhuánhuányòuérguìyǐnzhǎngérbēiwèizūnbēiwēiguórénzhī

yǐnzhǎngyòuxiánzhūbānyǐnérzhīyǐnshìyānérwèizhīhuánzhījiāngqiěhuánkǒngzhūzhīnéngxiāngyòujūnfányǐnzhīwèihuán

yǐnzhǎngyòuxiánzhǎngxiánziguìzhǎnghuánguìguìguìziguìziguìziguì

作者简介

公羊高

公羊高

战国时期齐国人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为孔子门生子夏的弟子,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他是《春秋公羊传》的始作者,这本书作为家学,世代相传至玄孙公羊寿。汉景帝时,公羊寿与齐人胡母子都合作,方才将《春秋公羊传》定稿“著于竹帛”。所以《公羊传》的作者,班固《汉书·艺文志》笼统地称之为“公羊子”,颜师古说是公羊高,《四库全书总目》则署作汉公羊寿。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