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雨》是北宋诗人梅尧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写雨景,首句写空中之雨像成千上万支利箭从空中射下,天地之间发出嗖嗖的音响;第二句是写水上之雨,写急雨溅落在水面上象一颗颗珍珠蹦起,也像一个个水泡相嵌在水面上,溅起了一阵阵水花,留下了一只只水眼;等三、四两句则是通过“湿帆”、“云漏斜阳”来暗写雨落和雨收之急。全诗细部描写清晰细密,背景阔大深远,一个“雨”字又贯穿其中,把天空、淮水、归帆、水族融为一个整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此诗不仅是首出色的风景诗,也是一幅出色的山水画。
两脚射淮鸣万镞(1),跳点起沤(2)鱼乱目(3)。
骤雨射入淮河,如万箭破空,霎时鸣响。水珠飞溅,水泡四泛,鱼儿惊恐万状。
湿帆远远来未收,云漏斜阳生半幅(4)。
船从远方驰来,布帆来不及收拢。忽然,湿淋淋的船帆照耀着半幅斜阳,那是乌云裂开,云缝中透下的光亮。
(1)鸣万镞:指如万镞发声。镞,箭头。
(2)沤:水泡。
(3)鱼乱目:雨点似珠、又象鱼目,使鱼眼花缭乱。
(4)生半幅:因为是湿帆,又是斜阳照射,所以产生了只见到半幅船帆的感觉。
诗约作于仁宗庆历八年(1048),时作者由汴京返回宣城,路过淮河,碰上大雨,遂写下《淮雨》这首诗。
一场雨,一片云,一尾鱼,一叶舟,一条小溪,一山宁静,均可入诗,只要诗人怀抱诗心,慧眼有情呈现在他笔下的风光景物就一定具有诗情画意。梅尧臣的《淮雨》,尤其给人这样的体会。诗歌没有什么微言大义,不刻意去托物言志,生发议论,只是如实描写天地风光,用心用情,融入风光,融入诗歌,让读者在领略奇美风光的同时,更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倾心。
诗的前两句说,骤雨落入淮河,如万箭破空,霎时鸣响,河面水珠飞溅,水泡泛漫,鱼儿惊恐万状。天地风雨,声势骇人。首句言雨打江淮,天地留声,是宏观勾勒,总体鸟瞰。暴雨如注,万箭齐发,恢宏壮观,惊心动魄。次句描述水珠迸溅,游鱼逃窜,是微观着眼,精描细绘。有形有状,有声有势,动感十足,场面逼真。生活中,人们经历过这样的场景,体会过这种气势。但是,生活入诗,稍加提炼,诗人赋予了景物特定的声势情态,又是一番韵味。欣赏雨脚如麻,万水齐鸣的壮观,欣赏游鱼逃窜,惊恐不安的仓皇,欣赏水花四溅,天地空蒙的朦胧,这份欣赏后面是诗心,是诗人调动身心,专注自然的痴迷,是诗人处变不惊,静观风雨的淡定,是诗人汹涌澎湃,奔腾不息的诗意。诗人笔下的风景,从来不是纯自然的写真,总是或多或少地渗透了主观情思和意韵。这也许就是诗人和普通人的区别所在吧。普通人只经历生活,不提炼,不品味,诗人则在经历中体验,在体验中提炼,努力发现生活和自然的神韵、滋味,并把它们传达给读者,收到扣人心弦,引人共鸣的效果。
暴雨过后必是平静,风云散后必有阳光,诗的后两句描写的正是这种场景。小船从远方驰来,来不及收拢帆布。忽然,湿淋淋的船帆上照耀着半幅斜阳,原来那是乌云裂开,云缝中透下来的缕缕光亮。宽阔平静的江面上,远远漂来一只帆船,带着雨意,捎来清新。画面极美,极富动感。实际上是一道由远而近,渐次清晰的流动风景。阳光透过云层,映照船帆,闪闪发亮,这是风景中的亮色,与暗淡的云层,清绿的江水形成一种反差,惹人注目,亮人心怀。半幅阳光灿烂天地,也灿烂诗人心空。看得出来,诗人对风景亮色的观察和描写极为用力、用神。“斜阳”暗示日落西山,余晖晚照,斜晖脉脉,绿水悠悠,古典韵味很浓。“漏”字写云未散去,遮蔽夕阳的情景,似乎云层浓厚,刻意要阻挡夕阳,然而防不胜防,毕竟还是漏了一道裂缝。“半幅”更是奇妙的感觉,说半幅船帆,这很平常,司空见惯。但说“半幅阳光”就是超常搭配了,斜阳映照船帆,足足照亮了一半,另一半则是阴阴沉沉,半明半暗,若远若近。“半”字亦不可换成“全”或“一”这类字眼,一者见出诗人观察细致,目力过人;二者可见风光奇美如幻,引人入胜,当然也折射出诗人对风景的倾心和迷恋。
诗人总是热爱风景的,不管是满天风雨,还是半幅残阳,不管是浪花朵朵,还是帆船隐隐,不管是骤雨倾盆,还是风和日丽,一切的风景,一切的变幻,都可以进入诗人的天空,感动诗人的心灵。一场淮雨浇湿了天地,一轮夕阳照亮了心空。品读这首诗,将会体会到了诗人的一片深情,一片真心,无论是对自然,还是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