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收录于《全唐诗》。此诗逼真地描摹萤火虫的光影形状,一般认为诗人是借咏萤火虫而讽刺宦官。全诗刻画生动,措辞和婉,神理具足,意境遥深。
幸因(1)腐草出,敢(2)近太阳(3)飞。
萤火虫侥幸由腐草而化出,却胆敢靠近太阳飞舞。
未足(4)临书卷,时(5)能点(6)客衣。
它的光亮不足以照亮书卷,有时还会玷污衣衫。
随风隔幔(7)小,带雨傍林微(8)。
微小的躯体,常在慢帐外随风飘荡,或在林边树下带雨挣扎。
十月清霜重(9),飘零(10)何处归。
等到十月到来清霜凝重时,不知会飘落在哪里去。
(1)幸因:幸:侥幸。因:依靠,凭借。
(2)敢:岂敢,不敢。
(3)太阳:一说喻指君王。
(4)未足:不足以。
(5)时:有时。
(6)点:玷污。
(7)幔:帷幔。
(8)微:指萤火虫闪着微光。
(9)重:清霜凝重。
(10)飘零:漂泊。
《萤火》这首诗是杜甫于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天所作,当时肃宗朝政曾一度由宦官李辅国把持,十分昏暗。诗人不满这些腐败现象,于是在这首诗中用萤火虫作比喻,对弃权误国的宦官进行了辛辣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