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见

韩偓 〔唐代〕 韩偓

秋千打困解罗裙,指点醍醐索一尊。

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偶见》是唐代诗人韩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写古代少女自由自在的生活片段,诗中描绘了少女在荡秋千后解裙休息,欲饮美酒时遇客来访,便带着微笑跑开,边搓梅子边在中门探视着的场景。此诗恰似一组特写镜头,诗人用生动、细腻的笔触活画了少女天真烂漫的情态,用词浅近生动,格调清新自然,富有动感和情趣。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秋千(1)困解罗裙,指点醍醐(2)(3)一尊(4)

尽情荡秋千的少女感到疲倦便解开了束身的罗裙,她有些口渴,便轻轻指示侍从想得到甘美解渴的乳酪。

见客入来和笑(5)(6)手搓梅子(7)(8)中门(9)

突然发现有客人来访,少女脸上瞬间绽放笑容,然后转身快步走开,遮掩中门探视着,轻轻搓揉着梅子。

注释

(1)打:摇荡。

(2)醍醐:古时称从牛乳中逐次提炼出的精粹部分,熬之即出,不可多得,极其甘美。这里当指上好的饮品。

(3)索:求取。

(4)一尊:一杯。尊,古代酒器,中部较粗,口径较大。

(5)和笑:犹带笑。

(6)走:跑。

(7)手搓梅子:一种儿戏动作。李白《长干行二首》:“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8)映:遮蔽。

(9)中门:指门的中央。古代门中设木为限,“横界于门下者为阈,直竖于门中者为梱”(《说文通训定声》),门的二梱中间称中门。

创作背景

《偶见》这首诗具体创作年代已不详,可能是诗人偶见别家少女所作。韩偓是唐末五代的杰出诗人,他的创作以天复三年(903)被贬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作品以百首香奁诗为代表,多写男女艳情,远承齐梁宫体,近法李商隐无题诗,多为游戏之笔,这首《偶见》便是其中代表作。

文学赏析

《偶见》这首诗写古代少女自由自在的生活片段。诗人摄下的是一组小镜头,一次简短的“偶见”,然而却意趣盎然:一个打秋千的姑娘,在尽情玩乐之后,感到好不困倦慵懒,便放情地解下罗裙,只剩下一点短衣。同时她又有些口渴,便向侍者招呼索取乳酪。诗的前半通过两个简单的细节,刻画出少女一种天然淡泊的美。诗的后半忽作转折。正在姑娘悠闲品饮的时候,突然见有客人来家,姑娘自知有失雅观,不好意思,便起身躲避。“和笑”二字传神,既可以看出姑娘的羞怯,又可以见出她的活泼。有趣的是,姑娘并未一走了事,末句别出心裁,又是一转。当她走到中门时,却突然停下,尔后回身,若无其事地站在那里,手里搓弄着一颗顺势采摘的梅子,似乎本来就在那里玩耍似的,一副聪慧调皮的样子,十分可爱。

这正是一个半大不小的、还不太害羞却已经知道应当害羞的十三四岁的古代少女的行动和神情。如果是个更大些的姑娘,她就要更稳重一些,决不肯在中门之外就脱掉裙子,匆忙地指着乳酪要人给她。即使碰上客人,她也早走进中门去了。如果是个更小些的姑娘,她就要更天真一些,客人来了,她才不在乎,也许还会跑上去打招呼。注意到这些细致的区别,才能够体会到诗句所具有的惊人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周礼·曲礼上》说:“立不中门。”但这姑娘偏就无邪显眼地站在中门,可知她心中礼法观念淡薄,而这恰是诗人所津津乐道的事情。古代讲究“女德”、“闺范”,妇女要受种种束缚、禁锢,传统文学中出现的女性形象也多是贞女烈妇,往往起着宣传社会道德、箝制妇女的作用。诗人这里却摈去陈规,自出机杼,表现了新审美情趣,这与当时的时代风气有关。唐末战乱频仍,人命危浅,盛唐时代的豪情壮志和中唐时期的慷慨情怀消失殆尽,百姓看不到期望和前景,转而产生了一种对人生意义本身的深沉反思。一股人道主义的潮流应运而起,表现在边塞诗中,就是以无限的同情大量描写惨死的士兵;表现在内地诗中,一方面是以悲愤的态度大量描写官府的黑暗和生民的痛苦,另一方面则是以清丽的笔调大量描写人的自然本性和享乐追求。这后一种倾向从杜牧、温庭筠、李商隐时期即已轩然而起,至韦庄、司空图、韩偓更是激流扬波。

作者简介

韩偓

韩偓

晚唐大臣、诗人,南安四贤之一

韩偓(844—923),字致尧,自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幼聪明好学,十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年),韩偓中进士,曾官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后入闽,依王审知而卒。有诗集一卷。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