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
胡宁久分析,靡靡忽至今?
王事离我志,殊隔过商参。
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
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
师涓久不奏,谁能宣我心?
《杂诗》是西晋文学家王赞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可分三节,每节四句,首节写役满放归,叙述离家长久,思归之极;次节写来到家乡,叙述为国守边,戍地遥远;末节写感慨讽谕,指出朝廷漠视人情,不了解也不关切戍边战士的心情,而将由此产生的政治后果置于言外。全诗手法多变,或写景以见情,或问答以表意,或正或反,或平叙或用典,其归宿点无不落到思乡之情的表达上,因而能以极平易的语言将征人思归之情写足。此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率真,是表现久戍思归主题的代表作。
朔风(1)动秋草,边马有归心。
北风吹动深秋衰草,戍边战马起了归心。
胡宁(2)久分析(3),靡靡(4)忽至今?
为何久久不能回家,迟迟忽忽延宕至今?
王事离我志,殊隔过商参(5)。
公家之事散我心志,与家隔绝超过商参。
昔往鸧鹒(6)鸣,今来蟋蟀吟。
昔日来时黄莺啼鸣,而今岁暮蟋蟀悲鸣。
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
人情总是眷恋故乡,远飞鸟儿思念故林。
师涓久不奏(7),谁能宣我心?
师涓之曲久已不奏,谁能替我排除愁心?
(1)朔风:西北风。
(2)胡宁:为何。
(3)分析:分离。
(4)靡靡:迟迟。
(5)王事离我志,殊隔过商参:国家的事牵系住我的心,使我不得顾私事,以至于殊隔久远。商参,比喻人分离不能相见。
(6)鸧鹒:黄莺,鸣于春。
(7)师涓久不奏:典出《韩非子·十过》。据载,卫灵公经过濮水时,夜闻一种“其状似鬼神”的新的音乐,他命令师涓记录下来,整理演奏。后来他带师涓到晋国,让师涓演奏此曲。演奏未终,晋国乐师师旷就予以制止,指出这是“亡国之音”,为商纣的乐师师延所作的“靡靡之音”,凡“先闻此声者,其国必削”。师涓,春秋时代卫灵公的乐师。
征人思归,本是一个比较古老的题材,在《诗经》中就不乏名篇,如《诗经·东山》、《小雅·采薇》等,都为历代读者所传诵。王赞这首诗就是直接继承《诗经》的艺术传统,尤其明显地受到《小雅·采薇》的影响而创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