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骨相不封侯,卜居但得林塘幽。
家藏玉唾几千卷,手校韦编三十秋。
相知四海孰青眼,高卧一庵今白头。
襄阳耆旧节独苦,只有庞公不入州。
《寄隐居士》是北宋诗人谢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从“骨相”写到“居处”,表示了对隐士风骨的赞颂;颔联承“居处”写家中藏书之富,接写主人校读典籍之勤,沉潜学问之久;颈联表现世人侧目,隐士的高蹈遗世之态;尾联以庞德公之故实总写其品行志节。全诗以大笔勾勒、并侧面烘染了一位隐士的形象,笔墨简炼,具有传神写真之妙。
先生(2)骨相(3)不封侯,卜居(4)但得林塘幽。
先生自以为没有封侯的骨相,所以不慕荣利,隐居于幽静的林塘。
家藏玉唾(5)几千卷,手校韦编(6)三十秋。
家里藏有几千卷珍贵图书,辛勤校勘已有三十年时光。
相知四海孰青眼(7),高卧一庵今白头。
四海之内虽然不乏相知之辈,但他们都汲汲于功名没有先生高尚,也不为先生欣赏。先生高卧茅庵之中,而今已经满头白霜。
襄阳耆旧(8)节独苦,只有庞公(9)不入州。
如果拿襄阳故老来相比,先生是真正的隐士,有着和庞德公始终不入州门的崇高声望。
(1)寄隐居士:一作“寄饶葆光”。饶葆光,《苕溪渔隐丛话》载其与潘大临相熟,老死布衣,其余事迹未详。
(2)先生:别本作“处士”。
(3)骨相:古人认为可从人的骨骼相貌中推论人的命运。《后汉书·班超传》:“(班)超微时,有相者谓之曰:‘君燕颔虎颈,是封候骨相。’”
(4)卜居:古人选择住所,必先占卜吉凶,故称为“卜居”。
(5)玉唾:即玉书据《拾遗记》载:“孔子未生时,有麟吐玉书阙里人家”后世因称玉书为珍贵之书。
(6)韦编:古代以皮绳编缀竹简,故称“韦编”。《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7)青眼:用眼正对,表示好感,比喻对人重视。《晋书·阮籍传》载,阮籍能为青白眼,见鄙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嵇康来见,对以青眼。
(8)襄阳耆旧:襄阳的故老。晋代习凿齿有《襄阳耆旧传》,录高士多人。
(9)庞公:即庞德公,后汉襄阳人居岘山南,足不入州县。《襄阳耆旧传》载其事迹。
《寄隐居士》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代已不详。谢逸屡举进士不第,后归隐。此诗应为诗人归隐后的与人共勉之作,诗中歌颂的这位隐者,其实也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他ト居幽僻之地,读书问学,与世无争,不知老之将至。与封建时代失意的读书人一样,诗人就是这样寻得自我解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