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曲二首》是唐代诗人戴叔伦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第二首诗用到了西汉班超的典故。班超三十年驻使西域,为国家民族鞠躬尽瘁,老而思乡求返,本无可咎。但以戴叔伦之见,班超的爱国主义还是不够彻底, 他不应想着“生入玉门关”,而是要以必死信念战胜胡兵,报国靖边以宁。
汉家(1)旌帜(2)满阴山(3),不遣(4)胡儿(5)匹马还(6)。
我巍巍大唐的猎猎旌旗在阴山飘扬,突厥胡人胆敢来犯定叫他有来无还。
愿得(7)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8)。
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1)汉家:借指唐朝。
(2)旌帜:旗帜,借指军队。旌,古代的一种旗子,旗杆顶上用五色羽毛做装饰。
(3)阴山:西起河套,东抵小兴安岭,横跨今内蒙古,在汉代是北方的天然屏障。
(4)不遣:不使,不让。
(5)胡儿:中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的通称,汉以后也泛指外国人。这里指吐蕃、回纥士兵。
(6)匹马还:春秋时,晋全歼秦军于崤山,“匹马只轮无反者”(《春秋公羊传》)。这里借用此典。
(7)得:能。
(8)何须生入玉门关:《后汉书·班超传》载,班超投笔从戎,在西域三十一年,立下了大功。年老思归,上疏曰:“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表示决不贪生而还。生入,活着归来。玉门关,古关名,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这里泛指边塞。
《塞上曲二首》这组诗可能是唐代宗大历五年(770)春后戴叔伦居长安时所作。唐代自安史之乱后,国力衰减,边疆少数民族统治者见有机可乘,便频繁发动对唐朝的入侵,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中唐代宗、德宗年间,这种侵扰更加猖獗。因此,不少有志之士主张痛击侵略者,誓死报国。这组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