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太平·寒食

王元鼎 〔元代〕 王元鼎

珠帘外燕飞,乔木上莺啼,莺莺燕燕正寒食,想人生有几。有花无酒难成配,无花有酒难成对。今日有花有酒有相识,不吃呵图甚的?

声声啼乳鸦,生叫破韶华。夜深微雨润堤沙,香风万家。画楼洗净鸳鸯瓦,彩绳半湿秋千架。觉来红日上窗纱,听街头卖杏花。

辜负了禁烟,冷落了秋千。春光去也怎留恋?听莺啼燕喧。红馥馥落尽桃花片,青丝丝舞困垂杨线,扑簌簌满地堕榆钱,芳心闷倦。

花飞时雨残,帘卷处春寒。夕阳楼上望长安,洒西风泪眼。几时睚彻凄惶限?几时盼得南来雁?几番和月凭阑干?多情人未还!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醉太平·寒食》是元代散曲作家王元鼎创作的一组散曲,共四首。第一首写由易逝的春光引起及时行乐的想法;第二首勾画出寒食时节生机勃勃、情趣盎然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悦之情;第三首写在春光中莫名困倦;第四首写情思缠绵,主观情绪较为强烈。全曲注重写景,融情于景,语言清新典雅,化用前人诗句自然流畅,毫无牵强拼凑的感觉。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珠帘外燕飞,乔木上莺啼,莺莺燕燕正寒食(2),想人生有几。有花无酒难成配,无花有酒难成对。今日有花有酒有相识,不吃呵图甚的?

珠帘外面燕子飞,乔木上黄莺啼鸣,莺莺燕燕正寒食,想人生有多少年。有花无酒难成配,无花有酒难成对。今天有花有酒有相识,不吃啊还图什么呢?

声声啼乳鸦(3)(4)叫破(5)韶华(6)。夜深微雨润堤沙,香风万家。画楼洗净鸳鸯瓦(7),彩绳半湿秋千架。觉来红日上窗纱,听街头卖杏花。

小乌鸦一声声不停地啼叫,硬是唤醒了沉睡的春光。深夜的微微春雨浸润了江上软沙,阵阵香风吹拂着万户千家。雨水洗净了画楼的鸳鸯瓦,浸湿了彩绳悬吊的秋千架。一觉醒来,只见红日已照着窗纱,听得有人在街头叫卖杏花。

辜负了禁烟,冷落了秋千。春光去也怎留恋?听莺啼燕喧。红馥馥(8)落尽桃花片,青丝丝舞困垂杨线,扑簌簌(9)满地堕榆钱,芳心闷倦。

辜负了禁烟,冷落了秋千。春光去了怎么办如此留恋?听莺啼燕喧。红馥馥落尽桃花片,青丝丝舞困垂杨线,扑簌簌满地堕榆钱,芳心闷倦。

花飞时雨残(10),帘卷处春寒。夕阳楼上望长安(11)洒西风泪眼(12)几时睚彻凄惶限(13)?几时盼得南来雁?几番和月凭阑干?多情人未还!

春雨逐渐消歇,花儿也落了不少,卷帘时还能感觉到料峭春寒。夕阳斜照在妆楼上,遍望心上人去的地方,西风里,不时擦拭着泪眼。这种凄凄惶惶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何时才能盼得南来的飞雁?孤身凭栏与月为伴的日子,何时才能终结?多情的人啊,你怎么还不回还?

注释

(1)醉太平:曲牌名,又名“凌波曲”,入“正宫”,亦入“仙吕”“中吕”。首二句须对仗,五、六、七句鼎足对。

(2)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日。

(3)乳鸦:幼鸦,雏鸦。

(4)生:偏偏,硬是,活活地。

(5)叫破:啼遍。

(6)韶华:美好时光,此指春光。

(7)鸳鸯瓦:屋瓦均为一俯一仰相嵌合,故称。

(8)红馥馥:形容鲜明的红色。

(9)扑簌簌:形容物体轻轻而不断地落下。

(10)花飞时雨残:春雨逐渐消歇,落花时而可见。

(11)长安:京师。这里指心上人所在之处。

(12)洒西风泪眼:西风里不禁眼中流泪。

(13)几时睚彻凄惶限:这种凄凄惶惶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睚彻,犹言看到。睚,瞪着眼睛。限,界限,此处指到头。

创作背景

《醉太平·寒食》此组散曲见元杨朝英辑《太平乐府》卷五、元无名氏辑《梨园乐府》下卷。寒食节,在清明书前一日。春秋晋国介子推与晋文公流亡列国时,曾割大腿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子推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求之,子推坚决不出山,和母亲一起抱树而死。文公遂下令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过去中国春祭扫墓都在寒食节。以寒食入诗词的作品很多,但由于特殊的文化氛围和阴雨天气,大多数都是写悲凉伤感之情。王元鼎因春光易逝引起的感情变化而作此四首寒食曲。

文学赏析

王元鼎《醉太平·寒食》组曲共四首。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春光在人们内心引起的各种感受。

第一首曲子表现作者面对春光所滋生的及时行乐的思想。前三句为第一层,借莺啼燕舞点明时节。第二层为中间三句,笔锋一宕,转为感人生的短暂和难得美满的遗憾,由于人生的种种失意之感皆由春色引发,故第二层与第一层的内容似断而实连。最后两句是第二层,挽回一笔,紧扣春景写今朝的适意。有酒无花,而今“有花有酒有相识”,是人生乐事,于是在悦意畅神之中自然滋生放纵感官享乐的欲念。“不吃呵图什的”一句,是最直白浅俗的语言,它清楚地表明了作者的价值取向。这与忧民忧君的文士有着根本不同的选择,这也是曲作者所普遍存在的心态。

第二首曲子描写寒食时节春晨景色,是一曲彩色缤纷、生气盎然的春光图。“声声啼乳鸦,生叫破韶华”,刚破壳不久的小乌鸦不断地啼叫,使得春回大地。春天的氛围是在突然间就浓烈起来的,宛如破壳而出。开篇的“乳鸦”声更是使得全曲蒙上了新鲜蓬勃之气。“破”字将“韶华”物化,将“乳鸦”声物化,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表现了作者的惊喜。“夜深微雨润堤沙,香风万家”,不是“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清明》)的凄凉冰冷,而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般的温情,万物承接雨露蓬勃生长,轻风吹来暗香涌动。“万家”是大手笔,可见香风细雨长驱直入,无微不至笼络全城。“画楼洗尽鸳鸯瓦,彩绳半湿秋千架”对仗,画楼在一夜细雨中洗净了房瓦,彩线编织的垂绳经雨明净鲜艳,照亮了秋千架。将“画楼”“彩绳”赋予人的情态,使所写之景充满生机和动感,有一种呼之欲出的生命力。所选的两处景象,以小见大地展现了满城的大好春光。“觉来红日上窗纱,听街头卖杳花”,化用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之意。一觉醒来,鲜红的朝阳照映在纱窗上,街上传来女子叫卖新鲜杏花的声音。早晨的自然清新之气洋溢全诗。作者对春日的描写,看似随物赋形,实则颇费心思,在时间上表现为从夜晚到白天,在感官上表现为由听觉到嗅觉到视觉,最后转而回到听觉,与首句呼应。此曲虽多化用前人诗意名句,但毫无牵强拼湊之感,自然而神妙。

第三首曲子抒写少女的闷倦情怀。三月的寒食节民间有禁烟习俗,故“辜负了禁烟”实为辜负了春光,而“冷落了秋千”则是对辜负春光的补充描写和具体表现。闺中少女为何赏春雅兴全无,为何停止了往日所喜爱的游乐活动?三、四句顺势道出了个中缘由,原来由莺啼燕鸣所引发的“无计留春住”的苦恼正烦扰着少女的芳心。接下来,“红馥馥”三句以鼎足之对写出了少女眼中的春去景象:桃花已经凋谢,垂杨失去了往日婆娑起舞的风姿,榆钱洒满庭院。“落尽”“舞困”“堕满地”三组词均呈现出春意已残,从而传达出一种伤感的情绪。“红馥馥”“青丝丝”“扑簌簌”是三个十分口语化的叠音词,用在此处,既能状物摹声,又能传神写态,还能增强曲文的节奏感。残春景色牵动了少女的情怀,一种难以言状的困倦、一种无以发泄的郁闷油然而生。尽管作者点出“芳心闷倦”便即刻收笔,并未再作描写,但是人们尽可以从少女对秋千的冷落中、对春去的苦恼中、对花飞叶落的关注中感受到它的存在,“芳心闷倦”四字实为曲眼,以之作结,具有点睛之妙。

第四首曲子描写的是一位女子日思夜盼心上人归来而不得的情状。起首“花飞时雨残,帘卷处春寒”,点明时令,照应题目,造境颇显凄清。为什么主人公眼中的景象会如此呢?曲家接下来道出原委:“夕阳楼上望长安,洒西风泪眼。”原来是心上人外出求取功名迟迟未归,女主人公久盼不至,伤心欲绝,连东风也觉得是西风,眼泪都快要为之流干了。“西风泪眼”一词相当传神,后代诗人亦屡屡袭用。如清陈诒重《登黄鹤楼》诗谓“凭栏试匈长安望,一夜西风泪眼枯”(清孙雄辑《道咸同光四朝诗史》甲集卷六)、清李昌祚《甲午初度》诗曰“南雁愁心尽,西风泪眼干”(《真山人后集》诗卷上),均是此例。想这思妇的生活是何等孤凄、苦,以至于曲家要连用三个问句表达情感:“几时睚彻凄惶限?几时得南来雁?几番和月凭阑干?”这种凄凄惶惶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大雁南来的日子,何时才能盼得?孤身凭栏与月为伴的日子,何时才能终结?一连串的设问,把情感推向最高潮。然而,这千般的“多情人未还”。这种戛苦楚、万般的委屈,最后竟收煞成一句然而止之妙,既凸显出主人公深沉的无奈,更把伤感的气氛发挥到极致。读到此处,再回味通篇遍布的各种意象,“飞花”“残雨”“春寒“夕阳”“西风”等等,景语亦情语。这处处残败的景象,正是女子内在心理情感的折射。那“凄惶”的“泪眼”,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作者简介

王元鼎

王元鼎

元代散曲作家

王元鼎(生卒年不详),与阿鲁威同时代人。曾任翰林学士。孙楷第《元曲家考略》说他为西域人。天一阁本《录鬼簿》在“前辈名公”中列有其名称为“王元鼎学士”。《太和正音谱》把他列入“词林英杰”中。现存散曲小令七首、套数二套。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