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丙午登多景楼和吴履斋韵

李曾伯 〔宋代〕 李曾伯

天下奇观,江浮两山,地雄一州。对晴烟抹翠,怒涛翻雪;离离塞草,拍拍风舟。春去春来,潮生潮落,几度斜阳人倚楼。堪怜处,怅英雄白发,空蔽貂裘。

淮头,虏尚虔刘,谁为把中原一战收?问只今人物,岂无安石;且容老子,还访浮丘。鸥鹭眠沙,渔樵唱晚,不管人间半点愁。危栏外,渺沧波无极,去去归休。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沁园春·丙午登多景楼和吴履斋韵》是南宋词人李曾伯所作的一首抒发怀才不遇情感的词。词人通过登多景楼的所观情景的描写、抒发,表现怀才不遇的困惑、无奈,但通篇并无消沉之感,而是感慨悲凉。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天下奇观,江浮两山(2),地雄一州(3)。对晴烟抹翠(4),怒涛(5)雪;离离(6)塞草(7)拍拍(8)风舟。春去春来,潮生潮落,几度斜阳人倚楼。堪怜(9)处,怅英雄白发,空蔽貂裘(10)

登上多景楼,迎入眼帘的是奇特壮观的景色,长江浩浩荡荡直泻而去,上面的金山和下面的焦山,仿佛是被江水托浮着向前移动。我国东南除此地外,哪还有如此胜景!晴天下的上依然是翠绿一片,怒涛就放佛和雪一样白。边塞的草已经繁盛,船和波浪相互撞击。春去春来,潮生潮落,又能有几次靠在多景楼边的人呢。可怜英雄最后白发满头,连貂皮袍子都破了。

淮头(11),虏尚虔刘(12),谁为把中原一战收?问只今人物,岂无安石(13);且容老子(14),还访浮丘(15)。鸥鹭眠沙,渔樵唱晚,不管人间半点愁。危栏(16)外,(17)沧波(18)无极(19),去去归休。

淮西的父老乡亲还处在金人的铁蹄之下,谁能驱除胡虏,北定中原呢?回想古今人物,自己身任两淮阃帅尚且如此,当今天下恐怕就更没有谢安石那样的人物了,罢了,罢了,既然报国无门,不如就此归隐去访求浮丘道人吧。鸥鹭眠沙,渔樵唱晚,不去管人间半点愁绪。高楼的拦杆外,青色的河流苍茫无际,去吧,还是回去算了。

注释

(1)丙午:理宗淳佑六年(1246),吴履斋,即吴潜。

(2)两山:金山、焦山,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市)江中。

(3)一州:这里指扬州,古代九州之一,包括长江下游一带。

(4)晴烟抹翠:晴天,含着水气的翠绿的山色如抹。

(5)翻:一作“如”。

(6)离离:草深的样子。

(7)塞草:边塞的草。宋金以淮河为界,江北即靠近边界。

(8)拍拍:形容船和波浪相撞击。

(9)堪怜:可怜。

(10)蔽貂裘:貂皮袍子都破了。以上三句说,可怜英雄老去,事业无成。

(11)淮头:淮水的上游。

(12)虔刘:劫掠。

(13)安石:谢安石,即谢安。

(14)老子:古人自称;老夫的意思。

(15)浮丘:浮丘公,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16)危栏:高楼的拦杆。

(17)渺:水长的意思。

(18)沧波:青苍色的水波。沧:通苍。

(19)无极:无尽。

(20)去去休休:走吧,回去算了。

创作背景

宋淳熙六年(公元1246年),词人48岁,正任两淮元帅,掌握一定兵权。吴潜与曾伯为同时代人,年长于曾伯,官居左丞相。吴潜曾作《沁园春·多景楼》,曾伯此词即是和其韵而作。

拼音版

qìnyuánchūn··bǐngdēngduōjǐnglóuzhāiyùn

tiānxiàguānjiāngliǎngshānxióngzhōuduìqíngyāncuìtāofānxuěsàicǎopāipāifēngzhōuchūnchūnláicháoshēngcháoluòxiéyángrénlóukānliánchùchàngyīngxióngbáikōngdiāoqiú

huáitóushàngqiánliúshuíwéizhōngyuánzhànshōuwènzhǐjīnrénānshíqiěrónglǎoháifǎng访qiūōumiánshāqiáochàngwǎnguǎnrénjiānbàndiǎnchóuwēilánwàimiǎocāngguīxiū

作者简介

李曾伯

李曾伯

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

李曾伯(1198—1268),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属河南),南渡后寓居嘉兴(今属浙江)。通军事,曾任四川安抚使、湖南安抚使等职。为官多有实绩,有名于时。曾与权臣贾似道同任边帅,对边境之事,知无不言,所以遭到嫉恨排挤。《宋史》有传。其集中有诗、词、文。文学成就主要体现于词。其词今存二百余首,长调占绝大多数。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可斋续稿》前八卷,后十二卷,后人合名《可斋类稿》,内有词七卷。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