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奇观,江浮两山,地雄一州。对晴烟抹翠,怒涛翻雪;离离塞草,拍拍风舟。春去春来,潮生潮落,几度斜阳人倚楼。堪怜处,怅英雄白发,空蔽貂裘。
淮头,虏尚虔刘,谁为把中原一战收?问只今人物,岂无安石;且容老子,还访浮丘。鸥鹭眠沙,渔樵唱晚,不管人间半点愁。危栏外,渺沧波无极,去去归休。
《沁园春·丙午登多景楼和吴履斋韵》是南宋词人李曾伯所作的一首抒发怀才不遇情感的词。词人通过登多景楼的所观情景的描写、抒发,表现怀才不遇的困惑、无奈,但通篇并无消沉之感,而是感慨悲凉。
天下奇观,江浮两山(2),地雄一州(3)。对晴烟抹翠(4),怒涛翻(5)雪;离离(6)塞草(7),拍拍(8)风舟。春去春来,潮生潮落,几度斜阳人倚楼。堪怜(9)处,怅英雄白发,空蔽貂裘(10)。
登上多景楼,迎入眼帘的是奇特壮观的景色,长江浩浩荡荡直泻而去,上面的金山和下面的焦山,仿佛是被江水托浮着向前移动。我国东南除此地外,哪还有如此胜景!晴天下的上依然是翠绿一片,怒涛就放佛和雪一样白。边塞的草已经繁盛,船和波浪相互撞击。春去春来,潮生潮落,又能有几次靠在多景楼边的人呢。可怜英雄最后白发满头,连貂皮袍子都破了。
淮头(11),虏尚虔刘(12),谁为把中原一战收?问只今人物,岂无安石(13);且容老子(14),还访浮丘(15)。鸥鹭眠沙,渔樵唱晚,不管人间半点愁。危栏(16)外,渺(17)沧波(18)无极(19),去去归休。
淮西的父老乡亲还处在金人的铁蹄之下,谁能驱除胡虏,北定中原呢?回想古今人物,自己身任两淮阃帅尚且如此,当今天下恐怕就更没有谢安石那样的人物了,罢了,罢了,既然报国无门,不如就此归隐去访求浮丘道人吧。鸥鹭眠沙,渔樵唱晚,不去管人间半点愁绪。高楼的拦杆外,青色的河流苍茫无际,去吧,还是回去算了。
(1)丙午:理宗淳佑六年(1246),吴履斋,即吴潜。
(2)两山:金山、焦山,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市)江中。
(3)一州:这里指扬州,古代九州之一,包括长江下游一带。
(4)晴烟抹翠:晴天,含着水气的翠绿的山色如抹。
(5)翻:一作“如”。
(6)离离:草深的样子。
(7)塞草:边塞的草。宋金以淮河为界,江北即靠近边界。
(8)拍拍:形容船和波浪相撞击。
(9)堪怜:可怜。
(10)蔽貂裘:貂皮袍子都破了。以上三句说,可怜英雄老去,事业无成。
(11)淮头:淮水的上游。
(12)虔刘:劫掠。
(13)安石:谢安石,即谢安。
(14)老子:古人自称;老夫的意思。
(15)浮丘:浮丘公,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16)危栏:高楼的拦杆。
(17)渺:水长的意思。
(18)沧波:青苍色的水波。沧:通苍。
(19)无极:无尽。
(20)去去休休:走吧,回去算了。
宋淳熙六年(公元1246年),词人48岁,正任两淮元帅,掌握一定兵权。吴潜与曾伯为同时代人,年长于曾伯,官居左丞相。吴潜曾作《沁园春·多景楼》,曾伯此词即是和其韵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