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苏轼 〔宋代〕 苏轼

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从彭门居百余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耳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上阕咏史,写东晋谢安的经历,意在“以不早退为戒”,下阕述怀,设想早日“退而相从之乐”。这首词表现了作者隐退的决心,不希望被世间的功名利禄所束缚,也表现了兄弟二人手足情深。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从彭门居百余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耳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1)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2)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3)雅志(4)轩冕(5),遗恨寄沧洲(6)

当年谢安隐居在东海,出仕做官鬓发已霜秋,中年难与亲友别,唯有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就,准备返归东海,谁料抱病入西州。做官困扰了隐居的雅志,遗恨寄托于田园山丘。

岁云暮(7),须早计,要褐裘(8)。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9)。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10)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11)

既已年高衰朽,便当及早划筹,要做百姓穿粗裘。返回故乡遵迢千里,选取佳地长住久留。酒醉放歌君相和,醉倒在地君扶我,只有醉时忘忧愁。任凭刘备笑我无大志,我却甘愿身居平地,仰看他高卧百尺楼。

注释

(1)从事鬓惊秋:意为谢安出仕时鬓发已开始变白。谢安少有重名,屡征不起,直到四十多岁才出仕从政。

(2)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晋书·王羲之传》:“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丝竹,泛指管弦乐器。

(3)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意思是说谢安功成名就之后,一定准备归隐会稽,不料后来抱病回京了。西州,代指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市)。

(4)雅志:指退隐东山的高雅的志趣。

(5)轩冕:古代官员的车服。借指做官。

(6)沧洲:水滨,古代多用以指隐士的住处。

(7)岁云暮:即岁暮。云,语助词。

(8)要褐裘:指换上粗布袍,意为辞官归乡,作普通百姓。

(9)迟留:逗留,停留。

(10)惟酒可忘忧:语本《晋书·顾荣传》:“恒纵酒酣畅,谓友人张翰曰:‘惟酒可以忘忧,但无如作病何耳。”’

(11)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意思是说,任凭有雄心大志的入瞧不起我们,也不去管它了。刘玄德,刘备。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八月,“相从彭门百余日”的苏辙打算离开徐州,赴南都(今河南商丘)留守签判任,临行前作《水调歌头》词告别。苏轼“以其语过悲”,便写下了《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这首和作,对其弟加以宽慰。

拼音版

shuǐdiàotóu··ānshízàidōnghǎi

ānshízàidōnghǎicóngshìbìnjīngqiūzhōngniánqīnyǒunánbiézhúhuǎnchóudàngōngchéngmíngsuìzhǔndōnghuánhǎidàobìng西zhōuzhìkùnxuānmiǎnhèncāngzhōu

suìyúnzǎoyàoqiúxiāngguīqiānjiāchùzhéchíliúzuìshíjūnzuìdǎojūnwéijiǔwàngyōurènliúxuánxiāngduìgāolóu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